红色地标丨赤水横空:1935年的红色传奇
赤水河畔的一些老人在说起红军时,习惯称红军先生或是苏先生。红军先生好理解,苏先生是什么意思呢?
我曾在赤水河两岸行走多日,并与那些红军遗址不期而遇:一座不起眼的茅草屋,可能是毛泽东或周恩来的住地;一座破旧不堪的小庙宇,可能召开过一次中央政治局会议;一片开满野花的山坡,可能有过一场敌众我寡的殊死决斗……考察良久,终于恍然大悟了“苏先生”的含义。
(本文首发于2021年04月01日《南方周末》)
责任编辑:杨嘉敏
冬日,阳光钻过木窗,散落在一张古旧的雕花木床前。
环顾这间历尽沧桑的老屋,很自然地,我想起了多年前的另一个冬日。那个冬日,依农历,为腊月二十一,离中国人最重视的节日——春节——只有十天了。阴云密布的小镇风声鹤唳,完全没有节日的气氛。战争迫近的消息,早就由走南闯北的水手和商贩四处传播。这天凌晨,一支操外地口音的队伍开进了小镇。一个28岁的年轻人住进这间老屋。
20年后,年轻人跻身共和国十大元帅行列。
他叫林彪。
他住了两天的小镇叫丙安。
赤水河紧贴丙安流过,逝者如斯,不舍昼夜。
其时,林彪的身份是中央红军(即红一方面军)第一军团军团长。作为中央红军长征的开路先锋,一军团一直肩负逢山开道、遇水搭桥的任务。以丙安为指挥所,林彪调兵遣将——激战复兴场、突破黄陂洞、阻击白杨坎——按计划,他将拿下距丙安二十多公里的赤水县城。
惟有如此,中央红军才能从赤水县城渡过赤水,集结于四川泸州,再从泸州和宜宾之间渡过长江,实现与红四方面军会师四川的战略计划。
然而,变化比计划更快。一系列突如其来的变故,让中央红军最终放弃了北渡战略,并在黔、川、滇三省交界地带,上演了被毛泽东认为是其军事生涯中得意之笔的四渡赤水。
我曾在赤水河两岸行走多日,并与那些红军遗址不期而遇:一座不起眼的茅草屋,可能是毛泽东或周恩来的住地;一座破旧不堪的小庙宇,可能召开过一次中央政治局会议;一片长满竹子开满野花的山坡,可能有过一场敌众我寡的殊死决斗……
一渡:土城,硝烟散尽
冬日的赤水河很瘦,河水潦草地打着漩儿从土城外的公路下方流过,两岸山坡上是经冬犹绿的翠竹。竹林里,炊烟纠结着雾气缓缓上升。
全长五百余公里的赤水河,源头是云南镇雄大山里一条温情脉脉的小溪。如同边地的诸多大河一样,赤水流经之地,几乎也是偏远山区。它从气象万千的云贵高原出发,一路穿山越谷,吸纳越来越多的支流,并在四川盆地南部一头扎进长江。那个地方,有一个望文知义的名字:合江。
古人印象里,这条流淌于滇、黔、川三省的大河,是瘴气弥漫,让人望而生畏的不祥之水。唐朝天宝十年,鲜于仲通讨伐南诏,檄文里,他将赤水河称作赤虺河。虺是一种毒蛇。那么,赤虺河,岂不是毒蛇出没之河吗?
不过,除了洪水季节,赤水河才名副其实外,一年中的大多数时候,河面狭窄,水流湍急,河水是一种梦幻般的淡绿或浅蓝。
偏处西南的贵州,素有“天无三日晴,地无三尺平,人无三分银”之说。在贵州与云南和四川的交界地带,云贵高原上的两列山脉——大娄山和乌蒙山呈东北-西南走向,将黔北地区与外界隔绝。
幸而,有了赤水河的存在,黔北地区才有了一个与外面世界沟通的孔道。今天的赤水河上仍有船只来往,但已经无法再次感受它曾经的繁忙与繁华了。希腊哲人说过,人不可能第二次踏进同一条河流。套用之,一条河流也不可能第二次拥有同一种辉煌。
赤水河曾经的辉煌,来自于一种如今看起来非常普通,几十上百年前却异常珍贵的东西:盐。
贵州处于四川(含今重庆)、云南、广西和湖南四省份包围中。这几个省份里,湖南和贵州不产盐,湖南所需之盐通过长江溯流运来。贵州则不同,其中靠近广西的荔波、从江、榕江等地所食之盐,来自两广。邻近云南的盘县、六枝、安龙等地,则依赖云南。至于贵州其它地区,主要食用川盐——产自我老家富顺的井盐。
清朝乾隆年间,经张广泗整治后,赤水河运力陡增,一下子成为真正的黄金水道,经由赤水河运抵贵州的盐占全省三分之二强。因此,赤水沿岸,多座城镇因盐而兴。土城就是其中之一。
1935年1月29日,依农历为腊月二十五,殷实人家已经杀了年猪做了腊肉准备欢度春节时,中央红军沿着土城西南的浮桥川流不息地渡过了赤水河。与此同时,作为先头部队的红一军团在土城以北十余公里的猿猴过河——像土城一样,猿猴也是赤水河畔的小镇。镇名的得来,是两岸森林里猴群出没。如今,已据谐音改名元厚。
这就是一渡赤水。
一渡赤水意味着北渡赤水再渡长江的战略计划流产。流产原因,则是战事失利。
其中一场为林彪指挥的夺取赤水县城的战斗。
赤水县城即今赤水市区,是黔北通往巴蜀的要津之地,素有川黔锁钥之称。赤水河绕城而过,在60公里外注入长江。
红一军团在土城遭遇了小规模伏击,但很快就拿下土城。当一军团将士向赤水县城进发时,战士们很兴奋:赤水是一座很大的“现代化”城市,城里有电灯,而绝大多数战士从没看到过电灯。意外的是,1月27日,红一军团在赤水城外和敌军周旋了一整天,却始终处于胶着状态。红军没法破城,敌军援兵却在源源不断地抵达。无奈之下,林彪只得急电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汇报赤水城久攻不下。
正当一军团在赤水城外浴血奋战时,彭德怀率三军团、董振堂率五军团来到了土城。
土城一带山势险恶,易守难攻,情报表明,尾随追来的敌军只有黔军的四个团。毛泽东认为,如果利用土城一带有利地形,把这股尾追之敌悉数歼灭,既可保证红军北渡赤水,还能鼓舞士气。
1月28日凌晨,土城战役打响,毛泽东在青杠坡建立了指挥所。按以往对付黔军的经验,这场战斗只需几小时。然而,尽管红军将士一如既往的顽强,敌军却越战越勇,丝毫没有被打垮的征兆。种种迹象表明,和红军对阵的根本不是战斗力极差的黔军,而是另一支精锐部队。就在这时,林彪久攻赤水不克的报告也送到了指挥所。
面对越来越多的敌军和越来越危急的战况,毛泽东令一军团放弃攻打赤水县城,火速回援青杠坡。但两地相距几十公里,再快也得半天急行军,而此时的土城已到了火烧眉毛的紧迫关头。
到底有多紧迫呢?从两件事可以看出来。
一是红军总司令朱德,竟然亲自上前线。其他领导人不同意,朱德把帽子一甩
登录后获取更多权限
网络编辑: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