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厨师江湖:人情、产业和规范

乡宴逐渐从过去由老师傅兼职,演变成了一条乡村产业。市场产业化,让很多人进入了这个行业。他们即使不是厨师,只要能够接到生意、组织人手、提供包办服务,也能经营下去。不过,随着乡宴市场扩大、乡村厨师增加,一些行业乱象也逐渐显现,最严重的是大规模食物中毒事件,因此,市场亟待规范

本文首发于南方人物周刊

责任编辑:黄剑

两口大铁锅冒着腾腾热气,杨国龙两手抄起脸盆,把菜抖进去,热油锅滋滋响起来,姜葱蒜末下锅后,热烈鲜香的气味立刻在这个临时搭建的棚子里漫开。

灶台仅占据棚子的一角,旁边是放菜的三层铁架、切菜装盘的工作台、用木板和塑料凳子搭的平台,碗碟和餐盘整整齐齐地码放在上面,还有几个不锈钢桶,里面闷着煮熟的鱼、猪肘和排骨。

临近中午,洗菜的流水声、刀斩砧板的钝击声、冷菜碟入托盘的碰撞声不绝于耳,厨棚里的每个人都在紧张忙碌地为一场农村丧宴做准备。在四川省都江堰市,人们称乡宴为坝坝宴。

大锅炒菜分量大,一锅能炒二十盘,寻常的锅铲不够用,需一柄长勺加一个平底大水瓢。杨国龙一手拿勺,一手拿瓢,不停地翻炒,出菜时一瓢一瓢地往脸盆里盛。菜刚盛好,马上就会被帮厨抬上工作台,六七个阿姨围上来,迅速分盘,再装入托盘。

等到下葬的亲属队伍从山上下来,打长牌和麻将的宾客收好牌局,坐满桌席,就可以上菜了。阿姨们端着摆放五六个菜的托盘穿梭往返于厨棚和宴席之间,冷菜、炒菜、蒸菜、主食,22道菜依次上桌,从第一道菜到最后一道菜,时间不会超过半个小时。

在农村,举办乡宴是非常普遍的人情往来,喜事要庆祝,丧事需帮扶。人生一世,婚丧嫁娶,喜怒哀乐,凝缩在一场场乡宴之中,这是中国农村的烟火底色。只要以熟人网络维系的乡土社会一直存在,乡宴就不会消失。

宋兴园叔爷爷过世了,他的父亲请来做乡厨的朋友,在村子里办了一场丧宴

随着农村生活发生变化,乡宴的形式近年来也不断改变,做乡宴的人逐渐从一种身份,演变为一份职业,一个行业。原本的人情市场被行业规范与现代产业模式冲击,有人顺势而动,争得一席之地,有人难以适应,离开乡宴江湖。

从饭店回乡的厨师

清晨6点钟,运送蔬菜的货车驶进了胥家镇檬梓村的村道,在靠近油菜花田的空地上停稳,杨国龙和兄弟杨国虎已经等候在一旁。菜不用再挑选,直接卸货搬进厨棚,合作多年的老货源,彼此都知道对方的行事,蔬菜必然是凌晨两点多新收上来的,保证新鲜、足量。供货商心里明白,长期建立的信任,一朝不慎就会被打破,不敢拿生意来糊弄。

丧宴筹备得急,两天前主家家里的老人过世,托朋友请了杨国龙兄弟承办宴席,第二天双方就定好了桌数、菜品、价格和场地,第三天老人下葬,举办丧宴,时间安排得停停当当。

本地的坝坝宴通常有固定的菜式,兼顾红油、清汤,老少咸宜。丧宴照例是22碟菜,做得相对朴素,喜宴做26碟或28碟,摆盘更加精致、讲究,会放上修饰的雕花。传统的“九大碗”都为蒸菜,目前还广泛保留的是蒸肉、咸甜烧白,鸡鸭牛羊肘子另有其他的做法,以保证口味的丰富。

杨国龙和杨国虎从早上开始忙,一直到午后宴席散去,洗净锅碗瓢盆,把桌椅板凳、餐厨用具装上货车拉回仓库,这一单生意才算是完成了。乡村厨师对手臂力量要求高,每样菜重十几斤至几十斤,厨师要切菜、搬运、翻炒、炖煮,往往做两天宴席就要休息两天。

杨家兄弟在都江堰市胥家镇做了15年乡村厨师,二人打小就在饭店学厨,学成留在饭店做厨师。乡间坝坝宴多,他们偶然会被熟人介绍去帮忙,做过几次后,杨国虎觉

登录后获取更多权限

立即登录

网络编辑:柔翡

欢迎分享、点赞与留言。本作品的版权为南方周末或相关著作权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否则即为侵权。

{{ isview_popup.firstLine }}{{ isview_popup.highlight }}

{{ isview_popup.secondLine }}

{{ isview_popup.buttonTex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