喀什:英俄领馆的昨日风云
百余年前,英俄两国在中国最西端展开的那场势力大角逐,早已淡出人们视野。两座领事馆旧址也不复当年模样,若不是专门去找,很少有人会留意到。
喀什噶尔,曾经是探险家、阴谋家、商贾趋之若鹜的地方,虽然自然地理阻隔了它与世界的交流,但文明却绵延不息。在这里,人们用八种语言交谈着,如此多元盛况,曾是喀什的日常。
责任编辑:杨嘉敏
19世纪末,英国伦敦年仅21岁的凯瑟琳·波尔兰德(Catherine Polander)跟随新婚丈夫,穿越欧洲和中亚,乘坐了火车、轮船、马车,然后骑马翻过天山,沿着塔克拉玛干沙漠西缘,抵达喀什,历时6个星期。
自此,她在喀什噶尔共生活了17年,一直到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她才返回英国家中。她的丈夫,便是当时英国驻喀什领事馆的总领事马继业(George MaCartney)。他们在喀什居住的地方被称为“秦尼巴克”(“秦尼”是China,“巴克”为维语的花园,一起意为中国花园),就是英国驻喀什总领事馆。
斯文·赫定和斯坦因先后来过
如今,来喀什旅行的人,已经很少知道这里曾有座英国领事馆了。人们参观古城,游览香妃墓,逛大巴扎,而秦尼巴克已不复中国花园,它变成“其尼瓦克”,原领事馆隐藏在现代化酒店的角落里,成了一座不起眼的破败小屋,无人驻足。
2020年的夏天,我第一次尝试进入其尼瓦克酒店,想找寻英领馆旧址,但当时它还是隔离酒店,并不对外开放。门口保安问我进去做什么,我问:“里面是有个英国领事馆旧址吗?”他很困惑地看着我,大概觉得在一个酒店里寻找什么使馆旧址太奇怪了,连忙摇头,说:“没有,没有。”把我打发走了。
后来疫情缓和一些,酒店正式对外运营了,我才溜进去。好不容易在主楼外的墙上,发现一块小小的斑驳的指示牌,上面写着:英国领事馆旧址,100多年历史。
顺着箭头,终于在主楼背后,找到了旧址。
在凯瑟琳搬去喀什之前,马继业就已经在这里住了好几年。他父亲是一位来华传教的苏格兰人,母亲则是中国人。10岁时,他才与父亲回到伦敦。马继业精通汉语,这为他后来成为中英外交官员打下了基础。
1890年,24岁的马继业担任英国探险家扬哈斯本的助手和翻译,抵达喀什,一起探查新疆的情况。第二年,扬哈斯本返回印度,马继业则留了
登录后获取更多权限
网络编辑:柔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