冠心病药物疗效明确,一验再验引争议
他汀类药物早在十多年前就被推荐为冠心病患者的一线用药,写入指南。但研究团队检索发现,国内此后仍开展了两千余项“冗余”的临床试验,造成3500例心血管事件,包括近600人死亡。
(本文首发于2021年2月25日《南方周末》)
责任编辑:马肃平
明知一类药物对疾病有效,已被权威诊疗指南推荐,为何还要进行大量的临床试验并频频发表论文?
“反复验证一个已经被认可的结论,就好像抄了作业的正确答案,还要花些心思让解题过程看起来跟标准答案不大一样。”
2021年春节前夕,美国约翰斯·霍普金斯大学医学院和公共卫生学院发表在权威医学期刊《英国医学杂志》上的一项研究引发学界广泛关注。《英国医学杂志》是全球四大综合性医学周刊之一,2019年的影响因子达到30.223。
文章的第一作者、约翰斯·霍普金斯大学医学院博士后贾元熙告诉南方周末记者,研究团队在全文阅读五千多篇相关论文后统计发现,2008-2019年间,在他汀类药物对冠心病疗效已明确的情况下,仍有2045项不必要的临床试验在中国进行,参与试验的病人总数超过25万,近10万人进入了没有使用他汀类药物的对照组。
对高血脂、冠心病患者来说,他汀类药物是常用的降脂药,早在2007年即被中华医学会心血管分会推荐为治疗冠心病的一线用药,在国内市场规模已突破200亿元。
“他汀是一类通过降胆固醇,防治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病的药物,在科学界,有人将其视为与青霉素同一级别的药物发明成就,其安全性和有效性早已被全球公认。”著名心血管专家、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心研所所长胡大一告诉南方周末记者,看到国内出现如此多重复研究的“垃圾论文”,他也感到触目惊心。
“对照组里没有接受他汀治疗的病人发生了近3500例心血管事件,包括近600例死亡。”贾元熙认为,基于论文搜索得出的结论,这些伤害原本是可以避免的,部分入组患者被剥夺了接受他汀治疗的权利,这严重违反了临床试验伦理。
符合“预期”的临床试验
近几年,每隔一年半载,总能看到他汀类药物陷入“副作用”质疑的漩涡——导致肝损伤、肌无力、糖尿病甚至老年痴呆、加快衰老等,“谣言”导致很多患者不敢服用。
“辟谣都说了无数次。”胡大一介绍,在人类研发通过降胆固醇防治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病,包括冠心病、缺血性卒中和外周动脉疾病的漫长征程中,找到的第一个降低总死亡率的药物就是他汀,其安全性优于阿司匹林,极
登录后获取更多权限
网络编辑:阿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