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李焕英》的共情利器
几代人自动形成、外延出一组组母女/子关系。他们在观看李焕英的同时,也将自己、自己的母亲、自己的孩子代入其中,引发无限共鸣。我们可以把他们在80年代的这种“相会”视作对当下生活的一种逃离
无论《你好,李焕英》有多么真诚朴素,这终究是部贺岁片。它可以呈现问题,却不必点明问题,更无需回应问题,甚至必定会以一种“合家欢”和稀泥的方式收场
本文首发于南方人物周刊
责任编辑:周建平
看完《你好,李焕英》,第一反应:6分,要爆。好不容易等到2月12日正式上映日,清晨我就向朋友推荐起这部电影。他们却几乎异口同声回应道:“毕竟是一个小品改的……”当天下午,《你好,李焕英》以豆瓣8.1的高分傲视春节档群雄。之后,口碑与票房一路双双逆袭。截至2月18日,《你好,李焕英》票房破30亿。此前,贾玲已凭该片成为“中国影史票房最高女导演”。
带着好奇,大年初一到初五,我前往北京三家影院,有意无意围观了近十场《你好,李焕英》的散场情况。与观众交流观后感的过程中,不难发现:真诚、共情、反转、80年代……成了这部电影的关键词。“我的最大的套路就是真诚”,似乎已经成了新年金句。
《你好,李焕英》的成功,有些时势造英雄的意味。在全球疫情尚未结束、大部分人“原地过节”的背景下,人们普遍对亲情与离别萌生出更为深刻的认识;而喜剧的皮囊,又让我们可以将疲惫的日常暂时安放。
她们的故乡在80年代
“我们一家都看哭了”“李焕英已经成了我家的饭桌话题”……当下,已经很少有影视作品能掀起一家三代共同讨论的热情。一夜之间,我们似乎与电影中的主人公一起,回到了那个围坐在电视机前争抢调换频道的岁月。
“李焕英”这个名字就带有时代烙印。据统计,新中国成立后的20年里,“英”字一直在女性新生儿名中拔得头筹。而电影取景地卫东机械厂,位于湖北襄阳,是贾玲从小长大的地方。作为支援三线的产物,彼时襄樊地区的工厂不仅基础设施健全,宛如座座城邦,还弥漫着一股代表“荣光”的东北话。因此,电影中令人不解的东北话,并非是出了纰漏或者为了制造喜剧效果,而恰恰反映了一段被时代几近淹没的历史。
值得一提的是,电影主人公穿越回去的年份(1981年),比同名小品要早了5年。这显然是种非常巧妙的做法。在集体生活为主流的80年代初,人们的生活尚未像之后那样拉开差距。因此,50后的李焕英,如同82年的金智英,呈现的是私人情感,勾起的却是一代人的集体记忆:手握“铁饭碗”,排队买彩电,身边有群小伙伴,公园泛舟谈恋爱,脸上总是挂着质朴的微笑。
地域之间没有太大差异,流行文化得以空前传播——从北京到四川都在看同一部《庐山恋》,襄阳与东北唱的都是同一首歌。《路灯下的小姑娘》《年轻的朋友来相会》《万里长城永不倒》《迟到》《你的眼神》……电影中出现的时代金曲,当时几乎
登录后获取更多权限
网络编辑:梁淑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