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王光美谈往事

刘少奇察觉政坛上有一些异常动态,是江青1963年突然重新关注文艺工作。而这一特别信息,来自江青与王光美这两位主席夫人,讨论服装穿戴的一次谈话。

责任编辑:刘小磊

2008年11月11日,是刘少奇同志诞辰110周年纪念日。

1998年夏,我曾采访王光美,听她谈“文革”往事。我有责任写一篇文章,作为对那次采访的追记,也作为对刘少奇、王光美的纪念。

王光美和江青的奇特关系
关于新中国第一冤案——中共中央第一副主席兼国家主席刘少奇冤案,我的切入点依然是:刘少奇究竟什么时候才知道,“文革”要在中国爆发?

王光美回答这个问题时,激动的情绪难以掩饰:“‘文革’要爆发,少奇他事先完全不知道。”

王光美的说法使我十分惊诧。须知,自1953年起,中共中央便分为一线、二线,由刘少奇在一线主持中央日常工作。虽然不少重要决策,仍由身居二线的毛泽东主持作出,但在决策程序上,特别是1960年代,在一线实权大大扩大的局面下,毛进行全局性布置,已很难绕过刘主持的政治局常委会议和政治局会议。(金冲及主编:《刘少奇传》,中央文献出版社,1998,第743、838页)

1960年代的格局,具体说来是,刘少奇在总书记邓小平协助下主持党中央工作,周恩来主持国务院工作。周也要向刘请示。刘只有重大问题才向毛泽东报告,请毛发表意见或作决断。若毛不在京,除极其重大的问题外,刘可与在京常委商议后,对任何问题当场拍板。

王光美对我说:从延安到北京,中共中央就形成了这样的惯例,“主席不在,少奇代。主席、少奇都不在,总理代。……总得有人坐镇嘛”。

那么,毛泽东是怎样发动“文革”的呢?或者说,毛泽东是怎样越过中央一线,掀起对党内“走资派”的大规模“阶级斗争”的呢?

王光美告诉我,刘少奇察觉政坛上有一些异常动态,是江青1963年突然重新关注文艺工作。

而这一特别信息,来自江青与王光美这两位主席夫人,讨论服装穿戴的一次谈话。

1963年春,王光美将陪同刘少奇出访印尼等四国。由于外交部礼宾司俞沛文司长坚持,刘少奇批准王光美到上海定制一些出国服装。那时,江青恰巧在上海。江青便用内行的口气指导王光美:服装穿戴么,要像安娜·卡列尼娜一般高雅,不要搞得珠光宝气。王光美向来敬重第一夫人,便谦虚地表示,她将尊重江青的宝贵意见。

江青对王光美说完她对出国服饰的见解,便一个劲指责中国文艺界搞“封资修”,情况已非常严重;甚至胡说文化部副部长夏衍历史上是个“叛徒”……王光美返回北京后,便向刘少奇一五一十汇报了江青的言论。但是,刘少奇并不认同江青的“奇谈怪论”,对江青也显得满不在乎。

王光美告诉我:刘少奇和其他中央主要领导对江青,一贯都是既关心、尊重,也不在乎。王光美对此具体解释:“因为有明确规定,她是秘书。”“她以前是不怎么出面的”。“毛主席一直是管她很严的,不是随便的。她有时随便地对我说什么,主席马上给我打电话说:不该说,说得不对。”

王光美用一句话概括了江青的性格,“我如实说,她是个听了风就是雨的人。”

对于江青这种“听了风就是雨”的“来事儿”性格,王光美举了一个例子。

这得从毛泽东1961年写的《七绝·为女民兵题照》说起。1961年,国民经济因“大跃进”失败而陷入困境,为防备外敌趁机入侵,各地加强民兵训练。这年2月的一天,毛泽东问身边的女机要员小李是否已参加民兵。小李便把自己持枪而立的操练照片拿给毛看。毛看后十分高兴,挥就一首七绝:“飒爽英姿五尺枪,曙光初照演兵场。中华儿女多奇志,不爱红装爱武装。”毛泽东把诗送给小李时说:年轻人不要学林黛玉,要学花木兰、穆桂英哪!

王光美说,“她是夫人,当然看见这诗了。我是少奇夫人,她就跟我也说了”。当时,江青对王光美就是这么友好。然而,令王光美和中南海诸位夫人瞠目的是,江青“从此就不穿从前的裙子了。而她过去……衣着是很讲究的”。

不穿裙子只是第一步,江青接着在服装上又出了新花样。王光美告诉我:“你以后看到她穿军装的相片了。她这不是从‘文革’开始的,从1964年就穿了。毛主席在十三陵看三军大比武时,她已经穿军装了。”

第一夫人换穿军装参加活动,红墙内其他夫人怎么办?王光美只好去问刘少奇。刘少奇的回答既简单又明了:你们这些人又没有参军,穿军装做什么?江青她要穿军装,随她去好了。

江青换穿军装,仅仅是由于“听风就是雨”的性格使然吗?王光美讲述的这个故事,使我生出一些疑惑:这后面是否还有什么政治隐情?因为,毛泽东曾对外宾说,1964年夏天(正是江青换穿军装观看大比武的那个夏天),他同刘少奇的斗争开始了。(逄先知等主编:《毛泽东传》,中央文献出版社,2003,第1534页)总之,毛泽东这次大力支持了江青对文艺界的指责。

刘少奇批评江青不留情面
王光美接着向我讲述了江青以“文艺哨兵”名义,登上政治舞台的曲折经过。

为了理解王光美的叙述,这里须对历史背景作些介绍。

自1962年1月“七千人大会”后,毛泽东与中央一线领导集体,对文艺与意识形态领域实行何种政策,出现了鲜明而深刻的分歧。

1962年4月,刘少奇根据周恩来的建议,以中央的名义批转中宣部“文艺八条”,提倡文艺题材和风格多样化,反对党包办文艺。文艺界众人欢呼,要把这“八条”刻在石碑上。

1962年12月,毛泽东根据江青的提醒,对文艺界发出警告:“帝王将相、才子佳人多起来了。有点西风压倒东风。”

1963年9月,毛泽东再次发出警告:“唱戏,净是老的,帝王将相,家院丫头,……那个东西不行。”“要推陈出新”。(逄先知等主编:《毛泽东传》,第1330页)

可是,刘少奇等一线领导人在鼓励现代戏的同时,并未封杀传统剧目。文化领域的多样化政策,和一线领导人制定的政治、经济宽松政策一样,继续在全国推行着。

正是在毛泽东越来越感觉失落的1963年,江青以第一夫人的特殊身份闯入文坛,开始向中央一线领导发难。江青曾在上海向王光美挑明:“主席不好说的话,由我来说。说对了是主席的,说错了是我江青的。”(黄峥执笔:《王光美访谈录》,中央文献出版社,2006,第299页)说穿了,毛泽东推出江青插手文艺,既是一种可进可退的党内斗争手段,也可涉及价值观念等大问题。

王光美一边回忆,一边对我说:“江青从此以后抓文艺,抓什么对封资修的批判,搞现代样板戏。把上海来的沪剧《芦荡火种》,改为京剧。主席把它叫作《沙家浜》。……《红灯记》原来是东北的《自有后来人》,也给改了(按:王光美这样讲,大概是由于刘少奇1963年曾应周恩来之请,对哈尔滨京剧院根据电影《自有后来人》改编的京剧,提过史实修改意见。而江青移植的主要依据,则是上海方面根据该影片改编的沪剧《红灯记》),改成京剧《红灯

登录后获取更多权限

立即登录

欢迎分享、点赞与留言。本作品的版权为南方周末或相关著作权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否则即为侵权。

{{ isview_popup.firstLine }}{{ isview_popup.highlight }}

{{ isview_popup.secondLine }}

{{ isview_popup.buttonTex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