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新生活到来之前,先获得新生

在“筑梦空间”公益活动之前,虽然有很多人走进过叶志仁家一贫如洗的生活,却鲜少人关注他们波涛汹涌的内心。解决物质上的贫穷固然重要,精神上的困顿也不容忽视。因为希望,也是贫者的面包。

“没办法,得病了就要治,不治就会死。”谈到父亲叶志仁的病情,五年级的小悦抿着嘴巴,双眼泛红。

双手交织放在膝盖,沉默了好一会后,长吁一口气,小悦仰头露出无奈的笑。

“懂事、有礼貌,但很少开口说话。”这是社工叶素丹对小悦的第一印象。

回忆起初见的场景,社工和志愿者感慨不已。当时是放学时间,他们进门就看到小悦蹲坐在客厅的小板凳上,伏着身子写作业,不远处的电视传出阵阵嘈杂。 

听到声音,小悦抬起头悄悄地打量着这群陌生来客,显得羞怯而胆小。

无论是学习还是生活,小悦都没有自己的独立空间,每天必须在纷扰的环境中进入学习状态,和患癌的父亲、年幼的弟弟挤在狭小的房间,面对生活的不堪。

然而这样的情况并非个例。

一户低保困难家庭的孩子住在杂乱的阁楼

惠州市民政局在开展的“社工介入社会救助试点工作”中发现,博罗县湖镇镇3个试点村中,36户的低保家庭中有13户家庭的孩子处在学龄期。这些孩子普遍居住环境差,没有独立的房间。

据2018年统计数据,惠州市约有2.5万户低保户。这也意味着,于贫困泥潭中挣扎的孩子不在少数。

如何保证这些孩子必要的生活和学习空间?如何给这些孩子构筑梦想的更多可能?一家企业和一群人正在行动。

看不到未来的家

小悦的父亲叶志仁得了直肠癌,晚期。

十指肿胀,无法完全张开,指甲泛黑,指缝黏连处,布满了大大小小的水泡。

这是癌症化疗在叶志仁身上留下的印记。

而小悦身上也有父亲化疗后的“副作用”:一双大小和颜色都不同的拖鞋,一身亲戚剩下的衣服。

四年前,这个小家曾经是幸福的。

那时,身体还硬朗的叶志仁在深圳上班,月薪五六千。在他看来,当时自己身上有使不完的劲。

37岁的那年,一切都变了。刚检查出直肠癌的时候,已然是晚期,且癌细胞已经转移到肝脏。

看到结果的他留下了绝望的泪水,这也是他因为病魔第一次落泪。

谈起当年的病症,叶志仁脸上透着不解。在他看来,自己年纪轻轻怎么就得了癌症。

“我老婆一直哭个不停,看着难受,没忍住。”

第二次哭,是因为转移到肝脏的癌细胞扩大,原定的手术排不上位,只能继续使用价格高昂的靶向药。出电梯时,叶志仁哭了,“药太贵了。”

化疗初期,治疗过程中的副作用,让叶志仁经常感觉上不来气,黄水吐了一摊又一摊。

而后随着其他并发症接踵而至,他蹲在走道上起不来,连穿鞋子都要妻子帮忙。疼痛在他的身上游走,并不剧烈,只是不知道下一步会转移到哪里去。

叶志仁感触很深:最大的难题不是承受病痛,而是承受它无序的变化。

随着化疗的深入,他开始出现视力受损,记忆力下降等并发症的困扰。

叶志仁的世界慢慢变得暗淡,目之所及尽是黑灰色,妻儿慢慢变成轮廓。

他恐惧着,甚至想到未来女儿结婚时,被女儿挽着的自己会不会连路都看不清。转念又想,自己可能活不到那天。

癌症像是一个定时炸弹,横在了叶志仁未来的路上,不知道哪一天会爆炸。

夫妻俩频繁地往返广州治疗,小悦察觉到家中气氛的变化,她变得敏感、沉默。

父亲患病后,她愈加没有安全感,不敢一个人睡觉。每次母亲在家,她都要挤上床,“明天还要去广州吗?我醒来能不能看到你?”得到否定的答案后,她一个人会失落很久。

这几年,癌症把这个家庭搅得翻天覆地,家里早已欠下巨额债务。早在女儿上一年级时,叶志仁就想为女儿布置一个漂亮的房间,突如其来的疾病让这个计划一再搁置。

眼看周边家家户户都建起新房子,姐弟俩也想要新房子。

有一次,弟弟参观完同学的新家,跑回来问叶志仁:“为什么别人都有新房子,我们没有?”

叶志仁来回摸着肿胀的手指,一句话也回答不上来。前路茫茫,桌上厚厚的医疗单,晃得他看不清未来。

在获得新生活之前,新生

未来在哪?

小悦读着“冬去冰须泮,春来草自生 ”,执拗的等待春天的到来。

果然,第一缕春风吹进了这个闭塞已久的家门。

2019年12月底,惠州市慈善总会联合碧桂园惠州区域,启动“筑梦空间”公益活动。

该项目为惠州市低保难家庭中6-16周岁儿童青少年改善学习空间环境,并通过整合志愿服务力量,为孩子制定“爱心伴成长”服务,陪伴儿童青少年的成长。

小悦的家被列入改造名单。

随即这个“沦陷”于贫困的家庭,被粉色书桌、粉色柜子、五彩斑斓的被套填满,小悦的眼里有着可见的喜悦。

一旁的叶志仁惊讶于这样的帮扶模式,一直以来,扶贫济困多以金钱补助家庭的形式体现,这么大手笔投身到小孩身上,并不多见。

原来贫者除了温饱,也可以拥有美的设计。

受到触动的叶志仁克服自己灰暗的视力,利用在家休养的时间自学绘画技术,加入女儿“筑梦空间”的改造。

不久,小悦的房间多了蓝色、鹅黄色的墙壁,缀着白云、花朵,与粉红色的书桌相得益彰。

“蓝色亮堂,黄色象征着希望。”

小悦和父亲叶志仁一起描绘属于自己的“筑梦空间”

小悦也拿着画笔加入其中,在墙壁绘上小草。一大一小的画笔,拉近了父女的距离。小悦悄悄跟社工和志愿者说,除了游泳外,她跟父亲又多了一些美好的记忆。

弟弟依旧会问“我们什么时候才会有新房子?”

但不同的是,讲完他会反过来安慰叶志仁,“不过没关系啦,我家外面看不漂亮,里面很漂亮,有爸爸画的画。”

小悦改造后的房间

这一刻,叶志仁无比珍视世间的美好。他暗暗想,为了孩子也要跟病魔斗争到底。

越来越多人加入到这场爱心接力,碧桂园惠州区域员工杨明得知叶志仁一家的情况,亲自上门慰问,并决定资助小悦和弟弟完成学业。

孩子不必跟父母蜷缩在房间一角,寄住在大伯家却能有自己的独立空间,与鸭毛为伴成为历史......

除了这些看得见的硬件改变外,“筑梦空间”公益活动更大的意义在于激发低保家庭孩子的自主能动性,在他们获得新生活之前,先获得新生。

授人以渔,亦授人以希望

碧桂园惠州区域负责该公益项目的尹嘉对“希望”这个词有着很深的体会。

据其介绍,房间改造完成后,项目还采取爱心家庭结对、志愿小组结对的方式,为项目内每户家庭的儿童青少年提供1年周期内8次的陪伴服务,并组织开展4次集体活动。

“通过心与心的交流,激发孩子充盈的精神世界”,尹嘉表示,要让他们看到未来的希望和人生更多的可能。

2021年1月,筑梦空间回访活动

小鑫的家庭也在改造名单之中。 

这个父亲患病、奶奶年迈的家庭,长期生活窘迫,小鑫甚至还穿着一件亲戚家孩子剩下来的大红色女装。

他心底藏着一个愿望:拥有自己的房间,里面有一张大大的床和书桌。“筑梦空间”活动圆了他的梦,也增添了对未来的信心。

小鑫认真告诉社工和志愿者,“长大后想要成为医生,治好父亲的病。” 

作为志愿者,碧桂园员工全娟娟参与了4户家庭改造,孩子们的变化让她动容。

她印象最深的是住在顶楼的一户家庭,母亲精神失常,父亲常年在外打工,几个孩子跟爷爷奶奶挤在一个房间打地铺。

没有电梯,全娟娟和志愿者步行把家具搬上九楼,打造出一个全新的空间。

孩子们很高兴能拥有自己的空间,志愿者们则希望这方小小天地能给予孩子更多可能。 

还有一户改造家庭让社工和志愿者感触颇深,初次见面时,小天总是躲在门缝,害怕见人。多次接触后,她感受到社工和志愿者的善意,话渐渐多了起来,甚至主动分享长大后的“梦想”。

回访时,小天正在用带有色彩图案的胶带一圈圈装饰着书桌,彷佛在装饰一个关于未来美好的梦。

碧桂园员工志愿者全程参与改造

志愿者说,“筑梦空间”改造的不仅是环境,更是对困境儿童的梦想启蒙,让他们看到人生的更多可能。

据官方披露,截至目前,“筑梦空间”公益活动已为50户家庭进行改造,被评为2020年惠州市社会治理创新十大项目之一。 

“筑梦空间公益活动聚焦在贫困家庭的孩子身上”,惠州市慈善总会副会长潘应斌表示,“项目创造性地从改造学习空间入手,辅以社工、志愿者陪伴。”

潘应斌对此评价道:项目推动了社会救助从物质救助向物质与精神关怀并重转变,从关心低保人群基本生活向关注低保人群生活环境转变,从救助低保家庭当前生活向防止代际贫困转变,从政府部门间联动向政府社会互动转变的积极探索。

筑梦空间改造现场

成果的取得建立在深厚的积累之上。据碧桂园官方数据显示,2011年至今,碧桂园惠州区域在公益事业方面投入共计约1.28亿元,用于教育扶贫、民间医疗、特困群体帮扶、精准扶贫、修缮漏雨营房、乡村教育平台搭建、助残公益活动、福利院及特殊学校帮扶、防疫物资、奖助教学等项目。

碧桂园相关负责人表示,作为社会化扶贫大格局中的一员,碧桂园始终积极履行新时代企业社会责任,全力探索“全生命周期开发式”公益帮扶模式,打造出一批批公益新样本。

“未来,我们将号召更多的志愿者投身公益”,尹嘉说,“希望社会因我们的存在而变得更加美好”。 

(文中杨明为化名)

欢迎分享、点赞与留言。本作品的版权为南方周末或相关著作权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否则即为侵权。

{{ isview_popup.firstLine }}{{ isview_popup.highlight }}

{{ isview_popup.secondLine }}

{{ isview_popup.buttonTex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