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公明的2020阅读报告|在“主义”与“危机”的舆论场上思考

责任编辑:刘小磊

广州美术学院教授李公明。

2020年的疫情中,西方左翼知识分子对资本主义的批判和对新秩序格局的展望,形成了一道新的思想景观。大卫·哈维在《新冠时代的反资本主义政治》中,论述了那些临时被雇佣的“新工人阶级”面临的困境,以及关于新自由主义主体的神话的崩溃,很有现实感。在疫情危机中,“主义”成为舆论场的热点,资本主义批判中的道德思考,重新引起思想界的关注。英国经济史家蒂姆·罗根在三年前出版的《道德经济学家:R. H. 托尼、卡尔·波兰尼与E. P. 汤普森对资本主义的批判》(成广元译,浙江大学出版社,2020)指出,必须重新建构对资本主义进行道德批判的思考空间。他的论述围绕着托尼《宗教与资本主义的兴起》(1926)、波兰尼《大转型》(1944)以及汤普森《英国工人阶级的形成》(1963)展开,指出他们继承了维多利亚时代对功利主义的批判。罗根既承认以对物质不平等的批判来代替道德呼吁是一种进步,同时也强调道德批判开启了社会选择等深层问题的路径。从思想史与经济史的交集来看,这样一条思想脉络很值得研究。

英国历史学家理查德·J. 埃文斯的第三帝国三部曲《第三帝国的到来》(赖丽薇译)、《当权的第三帝国》(哲理庐译)和《战时的第三帝国》(陈壮、赵丁译)在2020年由九州出版社全部出齐,这或许应该说是今年出版界的一大亮点。三本超大部头的巨著,呈现了一幅多维立体的历史图景,

登录后获取更多权限

立即登录

网络编辑:汪亚纯

欢迎分享、点赞与留言。本作品的版权为南方周末或相关著作权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否则即为侵权。

{{ isview_popup.firstLine }}{{ isview_popup.highlight }}

{{ isview_popup.secondLine }}

{{ isview_popup.buttonTex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