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用什么样的姿态,为了奔流入海而去”

(本文首发于2020年11月12日《南方周末》)

发自:北京

责任编辑:邢人俨

身患结肠癌晚期的老罗最大的盼头是见到儿子结婚。24岁的罗硕在北京海淀医院的病房里举行了特殊的婚礼,完成父亲的心愿。 (优酷供图/图)

2008年,何苗的父亲查出癌症,十年后离世。这期间,父亲不愿意参加任何人的婚礼,认为自己身患绝症,会破坏别人喜庆的氛围。最近几年,何苗身边的两位年轻朋友相继患癌,他渐渐意识到癌症开始趋于年轻化。

何苗供职于国家卫健委中国人口宣传教育中心,接到拍摄抗癌纪录片的任务,他知道这是个烫手山芋。“整个社会对癌症还是一种避而不谈的生态,谈到生死,难度还是很大。”何苗对南方周末记者说,“但是现在避而不谈已经来不及了,因为身边都是,态势已经到这儿了。”

根据世界卫生组织公布的《2020年世界癌症报告》,癌症已经成为全球第二大致死原因,全球每年总死亡人数中有六分之一死于癌症。中国最新的统计数据显示,我国平均每天超过1万人、每分钟就有7.5个人确诊为癌症。

何苗和团队用17个月时间,走访6家医院的肿瘤科室,接触了近百名拍摄对象,真正愿意接受拍摄、最终完整呈现的故事只有大约10%。这部纪录片最后命名为《生生》,何苗解释,“生生”在《易经》里有变化之意,寓意生命的无常,“生”是绝处逢生的“生”,是延续也是重启,是人们在困境中的呐喊。

两年多的拍摄,让他们发现癌症病房里不只有治疗和生死,更多时候他们的生活和普通人一样,有相互陪伴、打趣斗嘴。“大多数癌症更像是一种慢性病,不会立刻造成死亡,而是会留出时间让你去面对、思考、调整、重新理解生命的价值和意义。”中国人口宣传教育中心主任、出品人姚宏文说,“我们更想展现的是这群人如何‘向死而生’,希望更多人关注当下、热爱生活,拥有更多勇气面对生死问题。”

“我们还没有准备好接纳癌症病人”

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乳腺外科病房里,有一个“树洞小窝”,是病人和自己聊天的地方。乳腺癌患者的激素水平不稳定,情绪易亢奋,会突然产生强烈的诉说欲,于是医生们设置了这个树洞,让她们发泄情绪。

“我化疗了18次,没有觉得已经难受得撞墙、我死了得了,因为我一直坚信一个信念就是……”一位患者在小窝里垂下头,自言自语,“再难也得闯,是吧?嗯。”

36岁的元春从小城市考学到北京,读完了博士,在国企获得安稳的工作,结婚

登录后获取更多权限

立即登录

网络编辑:阿柴

欢迎分享、点赞与留言。本作品的版权为南方周末或相关著作权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否则即为侵权。

{{ isview_popup.firstLine }}{{ isview_popup.highlight }}

{{ isview_popup.secondLine }}

{{ isview_popup.buttonTex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