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还是不是乡土社会?”
中国的城市仅仅是空间意义上的城市,它的逻辑还是乡村,思考方式、制度、结构没有改变,关系都是连带的,这个跟那个有关系,比如这个厂长是那个厂长的哥哥。城市中家族的概念当然衰落了,但是大家内心之中还是有家族的观念,坐下来总要攀攀亲,你是我的什么、你是谁介绍来的、称兄道弟,这也是家族关系。它也有它的效率,在处理一些具体事情的时候,通过家族的力量、亲戚的力量,会更可靠、更习惯。
责任编辑:刘悠翔
位于苏州吴江七都镇的开弦弓村,更广为人知的名称是“江村”。1936年,人类学家费孝通在此进行田野调查,撰写了《江村经济》一书。他的导师、英籍知名人类学家马林诺夫斯基预言,这本书是“人类学实地调查和理论工作发展中的一个里程碑”。
1935年,25岁的费孝通携新婚妻子王同惠赴广西大瑶山考察。费孝通误入瑶山猎人捕兽的陷阱,王同惠下山求援,不慎坠崖落水而亡,费孝通负伤。他接受姐姐的建议,去开弦弓村休养,顺便参观访问,最后将调查报告写成《江村经济》,作为求学英国的博士毕业论文。
马林诺夫斯基怀着钦佩的心情阅读了此书,“时感令人嫉妒”。他感慨:“费博士是中国的一个年轻爱国者,他不仅充分感觉到中国目前的悲剧,而且还注意到更大的问题:他的伟大祖国,进退维谷,是西方化还是灭亡?既然是一个人类学者,他毕竟懂得,再适应的过程是何等的困难。他懂得,这一过程必须逐步地、缓慢地、机智地建立在旧的基础之上。他深切地关注到,这一切改变应是有计划的,而计划又须是以坚实的事实和知识为基础的。”
费孝通凭借对中国乡村社会的描摹享誉海外,但《江村经济》直至1980年代方才译进中国。这位中国社会学和人类学的奠基人,经历了历史周折和动荡,1979年任中国社会学会会长,着手重建中国社会学。2005年4月24日,94岁的费孝通在北京逝世。
八十多年过去,不断有学者重访江村。赵旭东2014年去开弦弓村时,发现村里的孩子都被送到镇上中心小学或更远的地方读书,每天由家里预备的高级轿车接送,早晚在乡村里出现了堵车的情形。赵旭东的博士王莎莎在江村进行重访调查,注意到电商已进驻江村,年轻人在家里独立经营网店,成为新的生活方式。
赵旭东是中国人民大学人类学研究所所长,1990年代在北京大学攻读博士学位时,师从费孝通。他的博士论文研究乡土社会的纠纷问题,引用了费孝通著名的乡土社会理论,想不到答辩时费孝通提问:“你用这个‘乡土社会’,现在还是不是乡土社会?”
这个问题伴随赵旭东此后的学术生涯,他将之视为老师重要的提醒。他重新阅读费孝通对乡土社会的思考,编成《费孝通与乡土社会研究》一书。他发现费孝通在提出“乡土中国”的理念时,实际上注意到的是现代化对中国乡村的蛀蚀和瓦解。
2020年11月2日是费孝通诞辰110周年。南方周末记者对赵旭东进行了专访,重新讨论“乡土中国”当下的面貌和意义。
乡土社会瓦解之后
南方周末:费孝通1948年提出“乡土中国”的概念,“从基层上看去,中国社会是乡土性的”。现在乡村社会已经发生很多现代化转变,“乡土中国”的概念还有适用性吗?
赵旭东:当年我跟费先生读书,1998年博士毕业论文写的是乡村纠纷解决,跟法律、人类学有关系,后来论文的标题就是《权力与公正——乡土社会的纠纷解决与权威多元》,就用了乡土社会这个概念。当时费先生是我的答辩主席,当然也是我的导师,他问的问题跟你今天问的问题是一样的,他说,“你用这个乡土社会,现在还是不是乡土社会?”他一下就把我震惊了,当时我并没好好想这个问题。
我1998年博士毕业以后一直在想这个问题。实际上费先生最早
登录后获取更多权限
网络编辑:柔翡 校对:胡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