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冷冻她是我们爱她的方式”

德雷克在全球完成的冷冻手术约八十多例,他见证过各式各样的冷冻理由——有的人热爱生活,不想生命终结;有的人期望看到自己将来的后代,希望自己的膝下有子子孙孙的围绕;有的人期望见证未来的科技发展,等到登上外星球的那一天;还有的人与艾因兹一样,尚未品尝过人生的味道,生命却过早地走到了终点,他们和他们的家人觉得不公平,因此想要通过科技让短暂的人生与生命被延长。

(本文首发于2020年10月29日《南方周末》)

责任编辑:刘悠翔

在美国亚利桑那州阿尔科生命延续基金会的实验室里,存放着艾因兹的遗体。萨哈托恩全家带着女儿艾因兹生前喜欢的白色连衣裙、玩具等来探望她。(受访者供图/图)

艾因兹“睡”了,她“睡”在一只银色的金属罐里,金属罐形似太空舱,圆柱形,高约四五米。罐子里装着液氦、液氧、液氮等液体,温度维持在﹣196℃。父亲萨哈托恩问清女儿艾因兹在金属罐中所处的大致位置后,将一张照片紧紧贴在那里。

照片上是艾因兹“醒”着时的模样,大大的眼睛,肉肉的小脸,穿着一件白色连衣裙,裙子的腰间有一个蝴蝶结。这件连衣裙是萨哈托恩买给女儿的,一共两条,小码和大码。艾因兹喜欢这件连衣裙,每年生日都要穿着它,在家人的簇拥下接受祝福。但那条大码的裙子没有等到被艾因兹穿上的机会。

2014年,这名两岁的泰国女孩被诊断为脑癌,十次手术、十二次化疗、二十次放射治疗在她幼小的身躯上留下疤痕,但依旧没能挽回她的生命。身为医疗工程博士的父母最终决定在女儿离世后将其身体组织冷冻起来,艾因兹因此成为世界上年龄最小的冷冻人。

1960年代,美国人罗伯特·埃廷格受科幻小说《詹姆森卫星》的启发,在其著作《永生的期盼》中将“人体冷冻”这个概念带入大众视野,他设想将生命体征已经消失的人类个体冷冻起来,等技术发展到可以攻克疑难杂症时,再将其复苏治疗实现重生。1967年,身患癌症的美国物理学家詹姆斯·贝德福请求医生将其冷冻,这成为世界上首例人体冷冻试验。

“低温技术是目前保存人体的最好方式。”山东银丰生命科学研究院低温医学研究中心主任臧传宝从事低温医学研究已有十余年,他所在的银丰生命科学研究院于2017年完成中国本土首例人体全身冷冻手术,将49岁因肺癌去世的展文莲的遗体存放进液氮罐中。

在此之前,中国第一位尝试低温保存的是重庆女作家杜虹,她也是科幻小说《三体》的责任编审。2015年,她因罹患胰腺癌于去世前选择冷冻。杜虹生前有两套选择方案,花费两百万人民币的全身保存与花费七十五万人民币的头部保存,综合考虑之后,杜虹及家人选择了后者。

冷冻手术是用冷冻保护剂置换血液的过程。人体70%是由水构成的,冷冻过程中最担心的是水结成冰晶对身体的细胞与组织造成伤害。因此需要通过体外循环将人体降温至十八摄氏度后进行梯度浓度冷冻保护液的灌流,冷冻保护剂可以通过全身各级血管到达全身各处,一方面去除水分,另一方面保护身体的有功能的组织。灌流出来的血液通过分离单个核细胞作为种子同样被冷冻起来。完成以上手术灌流过程后,立即用专门的程序降温设备进行人体的电脑精确控制降温,最后转移到定制的人体保存液氮罐中用液氮来长期保存。液氮的沸点在常压下是﹣196℃,它可以让细胞和组织的代谢处于几乎停滞的状态。

2020年9月15日,记录艾因兹故事的纪录片《冻结的希望》在B站独播,Ne

登录后获取更多权限

立即登录

网络编辑:汪亚纯

欢迎分享、点赞与留言。本作品的版权为南方周末或相关著作权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否则即为侵权。

{{ isview_popup.firstLine }}{{ isview_popup.highlight }}

{{ isview_popup.secondLine }}

{{ isview_popup.buttonTex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