志愿军老兵:“和平,都是拿命换来的” | 抗美援朝70周年②

“与牺牲的战友相比,我们是幸运的。”赵英远说,为什么我们中国能取得胜利?我觉得我们中国军人是不怕死的,我们敢于和敌人拼命。

“停战的那一刻特别高兴。我们把所有房间都点上蜡烛,防空洞门口遮光的棉布帘也掀起来了,终于不怕火光暴露目标了。”

责任编辑:姚忆江

2014年3月28日,搭载437具中国人民志愿军烈士遗骸的专机降落在沈阳桃仙国际机场,礼兵护送覆盖着国旗的437具志愿军烈士遗骸棺椁进至棺椁摆放区。 (新华社记者 潘昱龙/图)

朝鲜边陲重镇新义州,与中国辽宁安东(今辽宁省丹东市)一江相隔,南北相望。

1950年7月,越过三八线的美军飞机,肆无忌惮地向新义州城投掷炸弹。这座自明朝以来的通商大城,数次变成一片火海。

不少中国人民志愿军战士的入朝第一站,就是新义州。

“我们先从辽宁丹东乘火车到朝鲜新义州,然后从这里下车徒步行军,向目的地进发。”原志愿军后勤部一分部运输一团战士杨庆茂回忆。在志愿军中,曾流行这样一句话,白天是美国飞机的,夜晚是志愿军的。

千里行军、物资匮乏、战火无情……面对恶劣的环境和强大的敌人,志愿军战士们浴血奋战,打出了中国的军威国威。

85岁的志愿军老战士陈汉平告诉南方周末记者,“我们这一代人吃够了战乱的苦。童年时经历抗日战争,青年时经历抗美援朝。正因为经历过艰难困苦,所以更知道和平生活的来之不易。”

 运输,“就像蚂蚁搬家”

“当时老美的飞机过了鸭绿江,东北人担心战火烧到国内来。”

杨庆茂是辽宁沈阳海城县南台镇人,在家里排行老四。1950年秋天,大批解放军部队来到南台镇驻扎。18岁的杨庆茂心中隐约意识到,这可能跟邻国的那场战火有关。

唇亡齿寒,户破堂危。

1950年10月,中国人民志愿军奔赴朝鲜作战,全国各地掀起参军参战支援前线的热潮。杨庆茂告别亲人,参军入伍,于1951年1月5日入朝,从一个农民变成了志愿军战士。

杨庆茂入朝之际,正值抗美援朝战争第三次战役结束。短短两个多月时间里,中国人民志愿军接连挫败了“联合国军”企图在感恩节、圣诞节前攻占朝鲜的计划,扭转了朝鲜战局。接着,中朝军队更是将“联合国军”从三八线击退至北纬37度线附近地区。

胜利背后,是巨大的战争物资消耗。

多年后,洪学智将军在回忆录中写道,三次战役后,我军战线迅速南伸,运输线已延长到500-700公里,再加上敌机疯狂轰炸,运输工具缺乏,补给更加困难……

入朝后,杨庆茂被分到志愿军后勤一分部运输一团工作,负责多个前线主力部队如38军、39军等部队的后勤物资保障。

一列列火车载着白面、大米、炮弹、胶鞋等物资,从中国运到朝鲜。杨庆茂的任务就是把火车拉来的物资,卸装到汽车、卡车上,随后再由汽车兵送到前线。一年多的时间里,杨庆茂和战友们用肩扛、用手提、用小推车运,“就像蚂蚁搬家。”

运输兵分成甲、乙、丙三等劳动力,杨庆茂最羡慕甲级劳动力,“他们能扛400斤白面,4条白面袋子都能摞起来扛。”

志愿军连续取得三次

登录后获取更多权限

立即登录

网络编辑:梁淑怡

欢迎分享、点赞与留言。本作品的版权为南方周末或相关著作权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否则即为侵权。

{{ isview_popup.firstLine }}{{ isview_popup.highlight }}

{{ isview_popup.secondLine }}

{{ isview_popup.buttonTex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