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张爱玲依然是中文世界的顶流作家。她的名字常上热搜,她的旧居受人朝拜,她的书不断被重印,她的金句不断被引用,她的小说IP不断被翻拍成影视剧——尽管她逝世已经25年了。一代人有一代人的张爱玲,时代的合力,使得张爱玲1940年代走红,1980年代被重新“发现”,2010年之后再次“升温”,并形成一种独特的文化现象。2020年9月30日,张爱玲一百周年诞辰,南方周末推出专题报道,在“爱玲爱玲年”寻访路人和“张迷”,对话作家和学者,还原一个活在今天的张爱玲。
他们眼中的张爱玲
张爱玲百年诞辰
-
“发现”张爱玲|出名要趁早,但对她来说,晚一点也没关系
对张爱玲作品的“出土挖掘”,在1980年代的中国是相当普遍的现象。改革开放后,现代文学史上一批被埋没的作家相继被重新“发现”,沈从文就曾戏称自己是“出土文物”。“先是郁达夫,接着是沈从文、徐志摩和周作人,再接着就是张爱玲了。” 《郁金香》的出土、2007年《色,戒》电影的上映、2009年《小团圆》的出版,形成了21世纪头十年的“张爱玲热”。与前几次相比,这一次“张爱玲热”,让读者认识到了存在一个“晚期张爱玲”。 -
“像这样的空白还有很多”——四学者围观张爱玲
对张爱玲早年生活的了解,还有太多空白。她编过几个电影剧本,她在一个上海小报上发过两篇作品(《十八春》和《小艾》),她去过一趟温州——就知道这点事。 -
从路人到“张迷” 穿越“爱玲爱玲年”
2020年是张爱玲诞辰一百周年,网民用谐音将这一年称为“爱玲爱玲年”。路人眼中的张爱玲、作为大众偶像的张爱玲、作为个人偶像的张爱玲,三种张爱玲的形象始终彼此交迭和冲突在互联网迷雾之中。 -
《怨女》故事——张爱玲是如何回归中文写作的
-
误解张爱玲 | 封面人物
不少文学评论者大谈张爱玲性情中的“Narcissus”——水仙美人式的自恋,顾影自怜。他们都错了。张爱玲对自己下手最狠,最是无情。她临水睥睨,也不过是时刻冷眼自审,掏出笔锋如亮剑,朝水里那个一模一样的自己杀戮过去 本文首发于南方人物周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