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中先 | 在老年郑克鲁先生的身上,我见识了一种境界
责任编辑:刘小磊
最早认识郑克鲁先生,是在1980年代中期。那时我刚进社科院外文所工作,而郑先生已调离外文所,去武汉大学工作。几次,他回北京来外文所,总会来找我的师傅金志平先生。郑先生与金志平关系好,每来北京,就会来外文所,每来外文所,就会来找金志平。当时,笑眯眯的郑先生第一次出现在我工作的《世界文学》编辑部办公室里时,金志平就介绍说,这位是郑克鲁。我一个小青年,见了如此菩萨一般慈祥的大人物,连话也不会说了,只有点点头以示尊敬,接着,喃喃地道出“您好,您好”两句,随后,我就躲了出去,不愿意打扰郑先生与金先生的悄悄聊天。要知道,那时候,办公条件就那样,四人共用一个办公室,有客人来谈事,彼此会有影响的。
不久后,有幸得到了郑克鲁与金志平合译的乔治·桑小说《康素爱萝》(上海译文出版社,1984),这部字数多达39万字的长篇小说,也是我最早得到译者签名的外国文学名著。那时,初出茅庐的我辈是得了郑先生的恩惠的。
其实,在认识郑先生之前,我早就得知了郑克鲁的大名,那是通过三卷本的《法国文学史》(人民文学出版社,1979、1981),作者署名为柳鸣九、郑克鲁、张英伦。翻开查阅后,我才得知:其中,关于中世纪英雄史诗及其代表作《罗兰之歌》、十六世纪文学、十七世纪的悲剧与戏剧(高乃依、拉辛、莫里哀、拉封登)等,都是郑克鲁先生执笔的。在大学本科和研究生期间,这套《法国文学史》我可是没有少读。那是1980年代初期的往事了(其中的上册我
登录后获取更多权限
网络编辑:汪亚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