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40年和它的世界500强

对于这一批深圳大公司来说,1988年是腾飞的起点。

他们对于现代公司治理与文化、商业模式的探索起到了开拓性的作用,并对它们的延续和发展做出积极贡献。

(本文首发于2020年8月20日《南方周末》)

责任编辑:戴鸣

深圳平安金融中心是深圳第一高楼。 (IC photo/图)

深圳的1988

1987年底,任正非和他的合作伙伴筹资2.1万元在深圳的蛇口创立了华为。这一年最后一个月的第一天,深圳首次举行了国有土地有偿使用权拍卖。大约半年后,一位工人出身名叫马明哲的33岁青年在深圳蛇口创立了中国平安。

这些公司在那时还不知道它们会成长成什么样。但它们显然都赶上了好时候。

在此三年前,马明哲还是深圳蛇口工业区劳动人事处调配一组组长。他被派去接待联合国劳工署考察团。考察团关于社会保障资金管理方式的异议,在马明哲的脑子里第一次埋下“资金库”保障制度的种子——它是全国最早的社保基金雏形。

机缘巧合,马明哲很快被调到招商局社会保险公司。此时,香港地区的商业保险运作模式在合作中被提及,他萌生了成立一家新体制保险公司的想法。这个想法很快变成了书面材料,辗转递送到北京。因各方面的原因,马明哲的申请被搁置。

马明哲干脆北上面见主管部门领导,把他想做一家保险公司的想法和决心和盘托出。结果是,申请方案得到了当时中国人民银行和国务院特区办等部门的支持,并为此召开了专题研讨会。

马明哲的走访起了作用。1988年3月21日,平安保险获得了开办的批文。一个月后,一家名为“深圳平安保险公司”的企业在深圳获得了营业执照,标志着中国平安前身的正式诞生。

因此,马明哲对于深圳蛇口有着特别的感情,他用“在竞争中求生存,在创新中求发展”来描述蛇口基因。他甚至坦言“蛇口基因能保存多久,平安未来就能走多远”。

这一年,创办华为的任正非准备搞通信,开启了华为对通信设备的自主研发。这家公司通过高薪聘请年轻大学生的方式,填充华为的人才库。从这一年

登录后获取更多权限

立即登录

网络编辑:思考

欢迎分享、点赞与留言。本作品的版权为南方周末或相关著作权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否则即为侵权。

{{ isview_popup.firstLine }}{{ isview_popup.highlight }}

{{ isview_popup.secondLine }}

{{ isview_popup.buttonTex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