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特辑之三】台北三芝源兴居 李登辉的出生地

在日据时期长大的李登辉属于极少数深得“日本皇恩”的“皇民”,接受了完好的教育,与当时绝大多数穷苦的台湾子弟不一样。早前,李登辉每逢农历正月初一必循惯例回乡祭祖,亲手发放数千份代表喜气的红包袋给乡邻。直到近年年事已高,这一行程才告停止。

在日据时期长大的李登辉属于极少数深得“日本皇恩”的“皇民”,接受了完好的教育,与当时绝大多数穷苦的台湾子弟不一样。早前,李登辉每逢农历正月初一必循惯例回乡祭祖,亲手发放数千份代表喜气的红包袋给乡邻。直到近年年事已高,这一行程才告停止。



台北县三芝乡,是台湾岛西北端位处石门、金山和淡水之间的小小沿海乡镇。乡内埔头坑的古厝“源兴居”,是李登辉的出生地,也是他十岁以前的居所。因为出了 这位“元首”级人物,这里“龙穴”之说甚嚣尘上,许多人带着猎奇的心态而来。“源兴居”与一般农家古厝相比并无二致:红瓦砖墙的典型闽南三合院格局,主结 构和右侧护龙均保存完好,左侧护龙则已进行了改造。

早前,李登辉每逢农历正月初一必循惯例回乡祭祖,亲手发放数千份代表喜气的红包袋给乡邻,一时间热闹非凡,人潮排成长龙。直到近年李年事已高,这一行程才告停止。

1923年,也即台北被日本殖民时期的日本大正12年,李登辉在此出生,为李家次子。长他两岁的哥哥李登钦被强制征为军伕,战死在菲律宾。李家家境小康, 父亲李金龙任职警察, 使得李登辉能够接受完好的教育,属于极少数深得“日本皇恩”的“皇民”,曾改日本名为“岩里正男”,与当时绝大多数穷苦的台湾子弟不一样。先后就读于淡水 公学校、淡水中学、台北高等学校,李登辉的成绩均名列前茅。1943年,李登辉考入了日本京都帝国大学农业经济系,1946年转学回台湾就读于台湾大学农 业经济系。

是时,台湾政局及社会均发生巨大变动:国民党从大陆败逃台湾,加上1947年发生的“二·二八事件”,李登辉和同时期的台湾知识青年一样,对政治和社会制 度进行了反省和思索。他曾自言:“大学时期,我遍读马克思及恩格斯的著作,对《资本论》曾深加钻研,反复读过好几遍。”就读农经系亦使得他关注和同情佃农 所承受的不平等,并以此作为学术研究方向。怀抱社会主义理想的他,秘密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二十岁前是日本人”、“三十岁前相信共产主义”,这是李登辉自己的总结。青年时期的经历,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他的文化思考和政治信仰。

1950年代赴美攻读硕士学位,毕业后回台历任教职、公职;1960年代中后期再次赴美,在康奈尔大学获得博士学位后返台任教,长期浸淫于农业经济领域。 1970年代初,“农经专家”李登辉因缘际会获得蒋经国的赏识。此时蒋经国组阁,需要进行农业制度改革,于是任命李为主持农业改革的“政务委员”,之后历 任台北市市长、台湾省主席等要职,更于1984年升任为蒋经国的“副总统”,权倾一时。

1988年, 蒋经国尚未完成由 “副总统”李登辉、国民党秘书长李焕、“行政院长”俞国华、“参谋总长”郝柏村四人集体接班的部署,便突然病逝。当天下午,李登辉依法继任了“总统”。自 此,蒋家漫长的统治告终,台湾进入了“李登辉时代”,也开启了台湾政治史上民主改革快速发展的关键时期。

不论在大陆还是台湾,李登辉都是具有相当争议性的人物。一方面, 李实现了直辖市市长、省长、“总统”的直接民选,被称为“民主之父”;但另一方面,地方派系领导人被大量引入“党中央”,钱权勾结的“黑金政治”在李任内 发展到了极致,因而被质疑为有违正义的“民粹政治”。

李登辉对于台湾统独问题的立场,更是他在职及卸任前后引发争议的焦点所在。为了安抚当时仍执政的国民党内部保守派,他成立了“国家统一会议”, 多次宣称应以“三民主义”统一中国;然而在接近卸任的几年里及卸任后,他却明确主张台湾独立。为了实现所谓“推翻国民党外来政权、建立台湾国”的梦想,李 登辉还与民进党公开推行以谋求“台湾独立”为核心的内外政策,不仅通过“宪政改革”初步形成了一部“台湾宪法”,更在国际上大搞“务实外交”,意图造成 “一中一台”的事实。

尽管如此,台湾多数普通民众仍然对这位岛内第一任出身平民、同时不乏个人魅力的领导人怀有相当的兴趣。如果你有机会来到三芝乡源兴居古厝,不妨顺道参观一下李氏古厝旁的三芝旅游服务中心,走访一下风景优美的沿海邻镇,感受一番童年和少年李登辉居住地的风土民情。

{{ isview_popup.firstLine }}{{ isview_popup.highlight }}

{{ isview_popup.secondLine }}

{{ isview_popup.buttonTex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