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中文系不培养作家?

中文系以往对口的行业在不断紧缩,而新兴的行业却在蓬勃兴起。中文系的学生毕业以后究竟能在社会上干什么?中文系的专业设置能不能适应新的社会需要?这是每一个中文系学子和教师都应该思考的问题。

责任编辑:刘小磊

(IC photo/图)

我本科入学是在2001年,专业学的是汉语言文学,也就是大家俗称的中文系。在入学的第一天,系领导讲话时说了一句话,让我至今记忆犹新,他说:“我们中文系是不培养作家的。”我当时听了心里有些抵触,毕竟我是怀着作家梦才报考中文系的,我原以为这是本校的特色,后来在和其他学校同专业的朋友交流时,惊奇地发现,原来很多知名院校的中文系领导或者教师都对学生说过类似的话,看来这是一件在专业内部有共识的事情。

近二十年过去了,我在中文系从本科读到博士毕业,后来成为了一名高校中文系的教师。但是,关于中文系为什么不培养作家这个疑问,在很多年里我也没有搞得很清楚。一直到工作以后,从故纸堆里走出来,进入了真实的社会,随着对本专业运转机制了解的加深,这个问题的答案在我脑海中渐渐清晰成型。

首先要搞清楚作家这个职业的定位。在我读高中,也就是上世纪九十年代末的时候,我观念中的作家是市场化的作家,也就是靠写作赚稿费和版税的作家。这个观念可能大家现在觉得习以为常,比如说专栏文章作家、网络小说作家,都是高度市场化的作家。但是把时间调回到九十年代,却不能不说作为高中生的我理解过于狭隘。因为在那个时候,真正依靠市场能够生存下来的作家其实是极少数,像郑渊洁、王朔,等等。当时我并不知道那时候多数作家是领作协工资的作家,俗称体制内作家,也就是后来我在大学现当代文学史里学的,写《青春万岁》《李自成》……这些作品的作家。

后来我才慢慢搞明白,中国当代文学火热的八九十年代,很多人卯足了劲写作品,除了艺术创作上的追求以外,还有一个很强烈的动机就是挤进体制成

登录后获取更多权限

立即登录

网络编辑:柔翡

欢迎分享、点赞与留言。本作品的版权为南方周末或相关著作权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否则即为侵权。

{{ isview_popup.firstLine }}{{ isview_popup.highlight }}

{{ isview_popup.secondLine }}

{{ isview_popup.buttonTex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