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知识城十年蝶变 从8平方公里农田到178平方公里知识经济新高地
“知识城的优势在于它的一切都很新,各方都能看到它的青春正盛、活力四射,从广州市到开发区各级政府视野宽广、态度积极,对于人才而言,知识城是一个理想的圆梦舞台。”
距离广州中心城区35公里,有一块8.08平方公里的土地,那里成为了很多黄埔人的骄傲。
那块土地位于广州开发区九龙大道附近,十年前的6月30日,时任广东省委书记汪洋与时任新加坡国务资政吴作栋共同挥铲扬起第一铲土,中新广州知识城正式奠基——那是广东与新加坡战略合作的标志性项目,也是中国地方政府与友好邦国开展合作的创新之举。
根据当时的设想,这块土地将建成创新型国家战略布局的核心区之一,成为广东省乃至中国产业转型升级特别是知识经济发展的新高地。
历经十年发展,那块土地上的阡陌田舍已被一座座现代化的建筑代替,越来越多的高科技企业在此落地。
如今再回首,主导这个项目的广州开发区交出了一份可喜的答卷:累计完成固定资产投资1421.5亿元。累计注册企业1803家,注册资本1508.1亿元。更令人期待的是,预计两年内,那里将迎来项目建成投产的爆发期,产值将超过3000亿元,成为粤港澳大湾区的产业新增长点之一。
“历经10年开发建设,知识城厚积薄发、破茧蝶变。2018年,中新广州知识城上升为中国-新加坡国家级双边合作项目。其多重定位包含五方面意义:建设知识经济新高地,启动创新发展新引擎,共铸国际合作新典范,树立营商环境新标杆,打造城市治理新样板。”广州市委常委、黄埔区委广州开发区党工委书记周亚伟表示。
2020年6月30日,在中新广州知识城落成十周年的纪念日当天,知识城国际科技中心正式启用。这是一座集展示、会务、学术论坛、人才培训等活动为一体的建筑。由于造型与水晶相似,被称为“水晶宫”。在知识城的建设者们看来,水晶宫的启用,标志着知识城的第一个十年建设圆满收官,也寓意着知识城的下一个十年将像水晶一样晶莹剔透、光彩熠熠。
何为“知识城”?
“去边度(哪里)买楼(购房)啊。”早些年说起知识城,“老广”们最直接的印象就是去那里买房,因为发展前景被人看好,知识城的房子也早早被炒房团盯上。
然而浩浩荡荡的购房大军中,很多人并不知道“知识城”这个名字意味着什么。
这要从十二年前说起。2008年9月,时任广东省委书记汪洋率团访问新加坡,与新加坡总理李显龙、国务资政吴作栋、内阁资政李光耀等举行会谈。当时,汪洋提议,借鉴新加坡在城市建设与产业发展方面的先进经验,打造一个广东与新加坡合作的标志性项目。
这个提议很快得到了新加坡的响应。在双方的推动下,不到两年的时间,项目正式奠基启动。
新加坡人陈培进是中新广州知识城投资开发有限公司董事。在2013到2019年的6年时间里,他先后担任星桥、凯德集团在腾飞科技园项目的重要负责人,对这片土地有很深的感情。
十二年前汪洋访问新加坡时,正是金融危机阴霾笼罩全球之际。以“世界工厂”闻名的珠三角地区面临巨大下行压力,广东经济要突破发展瓶颈,必须要推动转型升级。而新加坡,每隔八到十年都有一次成功的经济转型,堪称全球经济体的模范生。
“之所以命名为‘知识城’,就是希望把新加坡的经济转型经验引进推广,”陈培进说,“通过一个龙头项目,推动广东制造产业朝更高更远的知识经济迈进。”
当时的规划者们敏锐地把握住了这一产业升级转型的趋势;如今,知识城也正在践行着这一历史使命——它意味着广州开发区迈入了发展的3.0时代。
广州开发区政策研究室主任李耀尧介绍,广州开发区的发展模式历经三次迭代。改革开放之初的1.0时代,广州开发区通过“三来一补”的模式艰苦创业,逐渐成为华南制造业重镇;90年代进入2.0时代,广州开发区开始与广州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广州出口加工区、广州保税区合署办公,产业结构开始由劳动密集型向技术密集型转变,形成了电子信息、汽车制造、精细化工等六大支柱产业集群。
而3.0时代,正是由中新广州知识城开启的。在这一阶段,广州开发区进一步与国际市场接轨,打造全国最优、国际一流的营商环境,逐渐成为了技术、人才、资本汇聚融通的知识经济高地。随着“一带一路”倡议的传播和粤港澳大湾区战略的实施,广州开发区逐渐在全球舞台展现竞争优势。
如今,广州开发区在发展格局上,已经形成了“4+2”的创新驱动平台——中新广州知识城、广州科学城、黄埔港、广州国际生物岛,加上穗港智造特别合作区、穗港科技合作区。知识城作为其中的引领,将各个区域聚合成了一股辐射粤港澳大湾区的创新影响力。
人才为基,筑巢引凤
在2019年12月的黄埔马拉松上,主办方安排了一个别具一格的起跑仪式。
鸣枪起跑的是在广州开发区创业的四名院士:中国科学院院士唐本忠,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外籍院士、百济神州创始人王晓东,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士、哈佛大学终身教授谢晓亮,中国科学院院士、广州再生医学与健康广东省实验室主任徐涛。
四名院士脚下的马拉松赛道,沿着黄埔区的主干道“创新大道”一路向北,终点正是中新广州知识城。
求贤若渴,尊重知识,这是人们给广州开发区的标签。数据显示,截至2020年5月底,全区入选国家、省、市、区各级人才计划的高层次人才达到968人。数量位居广州市各区第一、广东省前列。
作为广州开发区以“知识”命名的项目,这一特点也映射在中新广州知识城的建设上。
中新国际联合研究院就是其中的成功案例。自2015年签署合作协议,研究院将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基础研究之手”和华南理工大学的“应用转化之手”强强联合,利用两所高水平大学的人才资源,来自新加坡实验室的科研“种子”在中国市场生根发芽,枝繁叶茂。同时也探索适用于国际合作的人员管理模式,进而吸引国际高层次科研人员进驻知识城开展工作。
如今的中新国际联合研究院,已引进中科院院士1位、新加坡工程院院士4位、国家级人才(长江学者、科技部创新领军人才等)3位、英国皇家化学会会士3位、教育部新世纪人才3位、珠江学者特聘教授获得者2位。
据了解,在知识城中部区域,正在规划建设科教创新城,面积为2平方米,计划引入13所科研院所,从而一举改变广州开发区缺少高校和高端人才储备的状况。
这个科教创新城将集聚硕博研究生及博士后等高端人才逾7000名,科研人员、教职工逾2000名。目前已引进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广州研究院、研究生院与广州大学、广东外语外贸大学黄埔研究院、研究生院等一批科研院所。
2020年9月,这些科研院所将开始招生,首批研究生招生规模突破1100人。
“知识城的优势在于它的一切都很新,各方都能看到它的青春正盛、活力四射,从广州市到开发区各级政府视野宽广、态度积极,对于人才而言,知识城是一个理想的圆梦舞台。”周亚伟在接受媒体专访时说道。
百济神州高级副总裁刘健更有体会。他曾在上海CBD工作多年,刚来到中新广州知识城时,他形容被周边的环境吓了一跳——黄土飞扬不见一寸硬化的道路,时常在工地上出没的蛇。
然而更让他惊异的是发展速度。短短几年时间,园区高楼拔地而起,学校医院随之建立。更难得的是,相关政策也一一兑现落实。这样的建设仍没有画上休止符——未来,中新广州知识城将拥有横贯四十公里的风雨连廊,八条轨道交通、五条高速公路、七条城市快速路,半小时就可以通达机场、火车站、港口。快捷的交通网络,将让广州开发区深度融入粤港澳大湾区“一小时生活圈”。
7月1日,知识城两所中学举行挂牌仪式。知识城中学拥有高级教师15人,南粤优秀教师2人,市、区优秀教师26人,师资力量雄厚;玉岩实验学校投资近2亿元。目前知识城共有高等院校2所,高中1所,初中3所,九年一贯制学校1所,小学13所。一座座充满现代化的学校,也为远道而来的各方人才在此安家落户提供了子女教育保障。
事实上,广州开发区一直在完善知识城周边的生活居住条件。现代化的小区、商场、学校、公园、医院、体育馆一应俱全,这里也早已不是单一的经济功能区,而是一片产城融合的新兴之地。
“广州开发区速度”和“聚集效应”
人才与产业,一直都是相辅相成的两面——人才成就产业,产业成就人才。
2017年,广州开发区新设企业突破2万家,全面开启“招商4.0模式”。该模式的关键之处,是强化产业引领、龙头带动、环境支撑,建立以人才团队为核心的高科技企业和现代化产业体系。
如今,中新广州知识城已经从早先起步的8.08平方公里扩张到178平方公里,大批优质高科技企业在此落户扎根。
其中,最引人瞩目的就是生物医药产业的发展。2017年3月份,世界知名医药企业百济神州投资22亿元的医药项目在中新广州知识城破土动工,并于2019年顺利竣工。
项目开建时,需要协调二十多个部门来完成项目审批。如果一个部门一个部门地跑,耗费精力时间,耽误工厂动工。而对于生物医药行业来说,建厂速度几乎关系着公司的生死存亡——如果工厂不能按期完成,药物无法按期量产,前期研发的资金投入很有可能会把公司压垮。
刘健又一次见识到了“广州开发区速度”。“开发区组织了二十多个部门,带着公章,到我们项目上现场办公,一天内就把所有审批程序给走完了。因此在一期建成的基础上,我们把预计两年后开始的二期到四期建设项目拉到今年同时进行,整体工程的完成时间足足提早了4年。”刘健说。
得益于百济神州等项目的入驻示范和产业聚集效应,诺诚健华、赛默飞、绿叶、恒瑞、龙沙等三十多个生物医药枢纽型项目陆续在广州开发区聚集,总投资超200亿元,预计总营收近千亿元。
芯片产业是中新广州知识城的另一大产业亮点。近年来国际形势波诡云谲,粤芯芯片投产备受关注。这个项目是广东省唯一一条量产的12英寸圆晶生产线,一期主要产品可满足物联网、汽车电子、人工智能、5G等创新应用的模拟芯片需求。
粤芯芯片项目也起到了龙头带动效应。动工建设后,已有80家集成电路产业链企业前来考察,32家企业注册落地。集“芯片设计—晶圆制造—封装测试—终端应用”为一体的全产业链生态圈已经形成。
粤芯半导体技术有限公司副总裁李海明介绍,项目总产能预计在2021年达到4万片。粤芯半导体第一季度销售逆势增长超过预期25%,生产周期缩短5%以上。而这些成果,很大程度上得益于产业链的集群效应。
如今广州开发区已经形成了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化工、汽车及零部件三大千亿级产业集群;还有生物医药、新能源、食品饮料三大五百亿级产业集群。
在这一系列产业集群的发展中,中新广州知识城承担了重要使命。
目前,中新广州知识城正在高标准推进四大战略性新兴产业价值创新园区建设,包括新一代信息技术创新园、高端装备制造创新园、国际生物医药创新园、新能源新材料及智能芯片园区。
“知识城对于大湾区发展的引领,正是通过产业链的区域合作来实现的。”周亚伟说,“知识城参与的是全球性竞争,产业的集群效应保证了扎实竞争力。”
为湾区释放“知识力”
2019年2月,备受期待的《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全文发布,一系列重大的政策举措相继出台。
广州开发区被称为“湾顶明珠”。中新广州知识城是《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明确要重点建设的科技创新重大载体,也是粤港澳大湾区唯一的国家级国际合作平台。
优化区域创新环境是一个重要环节。而要优化环境,对知识产权的保护至关重要。对此《规划纲要》提出,要强化知识产权保护和运用,更好发挥广州知识产权法院等机构作用,加强电子商务、进出口等重点领域和环节的知识产权执法。
目前,广州开发区已建立了一套由平台、规划、载体、政策、宣传构成的完整生态,并形成了集司法、调解、仲裁、行政执法、快速维权于一体的立体式知识产权保护体系和多元化知识产权纠纷解决机制。知识城是全国唯一经国务院批准开展知识产权运用和保护综合改革试验的区域,也被称为全国知识产权保护元素最集中的区域,成为知识产权国际交流合作的重要平台。
在2020年广州市预算报告中,中新广州知识城更是获得40亿元市级财政资金支持,用于打造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国家知识中心。
在中新广州知识城里,有几座建筑引人注目,远远望去,建筑顶部的“中国专利”更是格外亮眼。那里是“国家知识产权局专利局专利审查协作广东中心”,是华南地区规模最大的专利审查和知识产权服务机构。
它在2011年落户于此,几乎和中新广州知识城共同成长,也见证了中新广州知识城在知识产权综合改革试点中的工作历程。
审协广东中心主要负责人董琤用“一封信,一群人”来总结审协来此落户、服务知识经济的过程,“当时,广东省给国家知识产权局致信,希望全国首个京外协作中心落户广东,并推荐中新广州知识城作为选址地。正是这一封特别的来信,开启了审协广东中心在知识城的篇章。”董琤说。
据董琤介绍,刚开始时,中心筹备班子只有6个人,如今,这里已经拥有1600余名专利审查员。9年时间里,这里共审查专利近百万件,其中PCT国际专利申请1万余件;他们还承担为司法程序提供实用新型和外观设计专利权评价报告,为企业提供专利申请和保护等方面的技术和法律咨询服务等职责。
“中心的建立及其进行的一系列制度探索,对于汇集高端产业,提升企业知识产权能力,加速经济转型,效果明显。”董琤说。
如今伴随着越来越多的产业在此落地,世界各地的高水平人才在此聚集,再加上全国领先的知识产权保护体系,这块曾经并不起眼的土地,已经成为了向大湾区不断输入智慧和技术的“知识之城”,为大湾区的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知识动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