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孩子当孩子看待:穿越到当代的大正童谣

童谣为孩子而作,是丰富孩子心灵的艺术性歌谣。回顾日本童谣的历史,也走过一段曲折的道路。

责任编辑:刘小磊

天才童谣诗人金子美铃(1903-1930),右上为其手迹,右下是写有金子美铃诗作的三个笔记本。

最近在群里看到一首小诗,题目是眼睛,大概动一动手指转发的人想要逗大家笑笑。诗云:我的眼睛很大很大/装得下高山/装得下大海/装得下蓝天/装得下整个世界/我的眼睛很小很小/有时遇到心事/就连两行泪/也装不下。

不知谁写的,大人?孩子?想到了金子美铃。近年国内好几家出版社竞相翻译出版她的童谣,例如这一首,写出了一颗童心的寂寞与期望,简直像获奖短片:会不会/有哪个不相识的客人/来问问去我家的路怎么走/我赌气从家里跑出来/在秋天的黄昏,站在十字路口/一片一片柳叶落下/一盏一盏灯火点亮/会不会/有哪个不相识的旅人/来问问去我家的路怎么走。(《十字路口》,吴菲译)

什么是童谣?是诗,还是歌?是为孩子而作,还是写给大人的?

日本古已有童谣一词,初见于8世纪史书《日本书纪》,于时有童谣曰云云。这种预言诗显然是从中国抄来,并不是童稚的歌谣。17世纪以后童谣的含义从讽刺时事、预言变异演变为孩子的儿歌、游戏歌。距今三百年前,一个叫野间义学的武士收集今鸟取县儿童唱的歌,1732年编成《古今童谣》,据说是

登录后获取更多权限

立即登录

网络编辑:思考

欢迎分享、点赞与留言。本作品的版权为南方周末或相关著作权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否则即为侵权。

{{ isview_popup.firstLine }}{{ isview_popup.highlight }}

{{ isview_popup.secondLine }}

{{ isview_popup.buttonTex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