绘本作家熊亮:很多中国人在当自己文化的客人
如果要把自己的人生拍成电影,熊亮确信自己的影片拍出来将毫无波澜——所有的关键情节无外乎深夜在公园看见一个白发如烟的吸烟老太,在广场拿厚玻璃杯喝了一杯冰可乐
责任编辑:周建平
(本文首发于南方人物周刊)
图/本刊记者梁辰
熊亮中国原创儿童绘本作家、插画家,代表作《灶王爷》《京剧猫》《小石狮》《兔儿爷》等,曾获台湾开卷最佳童书奖、陈伯吹国际儿童文学奖,入围2018年度国际安徒生奖插画奖
镜子与脸
熊亮一直在画脸,各种各样的脸。
这么说很奇怪,因为他最为人所知的头衔,是中国原创儿童绘本先驱,入选过国际安徒生插画奖候选名单,按理说,他一直在画的是绘本、是故事。何况,在他的绘本里,如果不刻意留神,你甚至注意不到那些人物的面孔和表情。他画画是中国画的功底,总是水墨两撇一横,带着一丝尴尬和茫然,但怪了,每张脸看起来都差不多,又差很多。
尽管说不上喜欢,但他承认,脸很有趣。
去法国做当代抽象画展,每位邀请的艺术家要在地定一个主题。他想来想去,又决定画“脸”。
在法国的博物馆艺术馆来来回回看了一个月后,熊亮失望地发现,大部分路人的脸都有一张精致的壳,“在荒野中都在照镜子的脸”,没有真正的东西。最后只留下两张能画的脸——一张属于他的团队人员,放松自然,永远在想着为他人付出;另一张属于他的法语翻译,脸上不知何故总有一种刚看完恐怖片的惶惑。
熊亮对脸的兴趣和小时候画罗汉像有关。像达·芬奇画鸡蛋一样,熊亮儿时画的罗汉像曾贴满阁楼——所有写熊亮的文章都会提及那间小小的阁楼,那通常被认为是熊亮之所以成为熊亮的缘起之地,是熊亮乱涂乱画发呆放空的地方,是童年时父母给他的一片自由空间,核心宗旨是——“随便”。
在随便的地方长出了自由的灵魂,熊亮如今那样归纳那间小阁楼于他的意义。痴迷于画罗汉像的时间里,他开始体味何为细腻。毛笔尖软,下笔后的样子是力道,更是心念;再由观者感应,一撇一捺,嬉笑怒骂,跃然纸上。
回想起来,熊亮对于脸的最早记忆,是镜子里两岁的自己。
他记得清楚,那天,他想吃个西瓜。父母外出上班,小男孩熊亮一个人被关在房间里。他还没足够大到能上幼儿园,但已经大到能拿起刀了。刚要切下去,他想到一个问题:
这房间里没有别人,以后谁知道我在这里吃过西瓜?
家里有面立衣镜。这么想着,他便把凳子一拖一拽地拖到立衣镜前,正正摆好,把西瓜放在上面。抬起眼睛,直勾勾地看着镜子里的自己
登录后获取更多权限
网络编辑:柯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