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嘉映 | 疫情期间读书记

这么好的书,得有个好译者呀。谢天谢地,这一次,一流的书配上了一流的译文。

责任编辑:刘小磊

这么好的书,得有个好译者呀。谢天谢地,这一次,一流的书配上了一流的译文。

罗瑞·斯图尔特,《寻路阿富汗》,沈一鸣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17

我不大会因一本书被圈粉——圈粉运动滥觞,我已经一把年纪了。但我被这本书的作者圈粉了。读着舍不得放下,又舍不得一气读完。这样的书很少。

2000年,斯图尔特徒步一条横穿亚洲的路线,走了伊朗、巴基斯坦、印度、尼泊尔,惟塔利班阿富汗禁止外国人入境。翌年圣诞节前,他在尼泊尔听到塔利班倒台,遂乘车返回阿富汗的赫拉特,从那里徒步走到喀布尔,补足了原计划的行程。这三十六天的路途上,冻饿交加,走上几个小时不见一个人影。他曾在没到胸口的积雪里挣扎前行,曾连日因痢疾一夜爬起来八九次,曾躺倒在冰湖上等死。路上偶然遇到人,每晚投宿见到人,形形色色的阿富汗人:友善的主人,傲慢的主人,领着他在暴雪中走上几个小时却不肯收任何酬劳的贫民向导。大多数村民手持武器,时不时,一言未发,枪口先对好了,或者,子弹从背后飞过来。在这样的环境里一路走下来,有一二过路车招呼他也断然拒绝,这个胸中贮书万卷的英国人够楞的。

他为的是什么呢?我想,就像所有最有意义的事情,就像生活本身那样,为的是行走所带来的一切,所带来的点点滴滴,为的是身体和灵魂得到了锻炼、考验、折磨,为的是见到了这个阿卜杜·哈克和那个穆赫辛汗,为的是看到雪山,为的是跟伟大的先人建立一种特殊的联系。

鲜有其匹的经历,这还不够似的,本书的写作超一流。他遇到的每一个人都是陌生人,寥寥几笔白描,几句对话,这个人物就跃然纸上。书不厚,内涵广而深。迥异于中国文艺的感人风俗,作者平易叙事,不发感叹,虽然每个事件、每个人物都让人感慨。这是一种罕见的写作能力,很难模仿这种平白的写法而不让人感到乏味。

作者的议论不多,这些议论是高品质的。在一个脚注里,作者对比当今的国际援助人士跟昔日殖民者:昔日殖民者为利而来,没啥可光彩的,但他们为了牟利,扎根当地社会,实事求是了解当地风土人情,往往建设起合乎当

登录后获取更多权限

立即登录

网络编辑:解树

欢迎分享、点赞与留言。本作品的版权为南方周末或相关著作权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否则即为侵权。

{{ isview_popup.firstLine }}{{ isview_popup.highlight }}

{{ isview_popup.secondLine }}

{{ isview_popup.buttonTex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