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下的网络教学,能实现教育的美丽吗?

如果我们把教育的目的设定为呼唤孩子的主体性意识,就会在事前给予孩子丰富的课程选择,让他们思考自己的兴趣;在课中观察他们的表现,甚至和孩子一起参与其中;在课后与他们一起讨论课程,并且根据孩子的意愿和反应及时调整课程。

责任编辑:温翠玲

(本系列均为南方周末、南方人物周刊原创,限时免费阅读中)

如果我们把教育的目的设定为呼唤孩子的主体性意识,就会在事前给予孩子丰富的课程选择,让他们思考自己的兴趣;在课中观察他们的表现,甚至和孩子一起参与其中;在课后与他们一起讨论课程,并且根据孩子的意愿和反应及时调整课程。

贵阳市一中学老师正在录制远程网络物理课程。 (新华社记者 杨文斌/图)

写下这个题目,缘于疫情下的网络教学热度呈几何级数增长,相信在疫情结束后在线教育会再次形成一个行业高峰。但是,在这一轮疫情下的孩子,在这一轮疫情下的教育,在这一轮疫情下辗转于各个网络课堂的孩子,真的由于网络教育的介入实现了教育本来的目的吗?

我说不清楚教育应该有的样子,但是我很赞成荷兰著名教育家比斯塔对教育的“美丽风险”的定性。在今年这个特殊时期,在中国40年高速发展期中由于疫情而让整个国家、社会慢下来、停一停的时期,我们再来思考教育应该有的样子,我只想说,我们应该坦然面对教育的风险,充分挖掘和享受教育的美丽。

教育的风险源于教育的“不确定性”,“风险

登录后获取更多权限

立即登录

网络编辑:柔翡 校对:胡晓

欢迎分享、点赞与留言。本作品的版权为南方周末或相关著作权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否则即为侵权。

{{ isview_popup.firstLine }}{{ isview_popup.highlight }}

{{ isview_popup.secondLine }}

{{ isview_popup.buttonTex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