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下的中小微企业: “挺过这关,就像生过病的人会有抗体” | 阻击NCP
五位来自不同行业的中小微企业主,讲述他们在疫情下如何自救
责任编辑:周建平
(本系列均为南方周末、南方人物周刊原创,限时免费阅读中)
(本文首发于南方人物周刊2020年第2期)
五位来自不同行业的中小微企业主,讲述他们在疫情下如何自救
今年1月底以来,受“封城”、“交通管制”、“人员管控”、“延缓复工”等抗疫举措的影响,全国千万中小微企业无不经历着一场生死历练。所有企业都在盘算着同一道数学题——我们的现金流还能撑多久?
面对疫情,当前中小微企业的生存状态如何?它们该如何缓解压力和自救?我们找到了五位来自不同行业的中小微企业主,他们分别来自餐饮业、旅游业、制造业、健身以及美发行业。以下是他们的自述:
“大家会因为我们的店名而排斥我们吗?”
某湖北菜餐饮店老板 W先生
坐标:北京 年龄:80后 员工:5人左右
我的情况有点特殊。一我是武汉人,虽然从去年到今年都没回过武汉;二我们店经营的就是湖北菜,而且店名里就有“武汉”两个字。
过几天我是打算先上外卖,但是因为上面两条原因,特别是第二条,有些问题我还没想好。
外卖平台上,大家会不会因为我们的店名就排斥我们。我们要不要把“武汉”两个字去掉,也不卖热干面了,别人可能还会点进来看看;或者我还是保留“武汉”,但是我把店里的情况跟大家说明白,包括我们在疫情前后都没有出过北京,我们的制作过程、原料来源等等。
我还是倾向于开诚布公,但是我不太知道这在外卖平台上该如何体现,因为那上面也写不了这么多字。
过年期间我也没什么事,有时会刷下点评平台,看看用户的评论。有一次,我还真遇到有人点评说,“他们家是武汉菜,我是疫情爆发前去吃的,要是搁现在,我肯定不会去。”
只是我没办法等到疫情结束再去营业。2019年,我们店本来就活得比较艰难,疫情更是雪上加霜。
我是2014年开始做餐饮的,原本店开在簋街,三年多后,因为某些资质问题,不得不换地方。那之后,我在家休息了一年多。不是我想休,主要是因为我们这样的小餐饮店要在北京找到合适的铺子,太难了。直到2018年7月,我终于定下了现在国贸的这个门面,使用面积在100平米左右,一个月的房租是六万元。
当时中介一顿推销,告诉我这里的生意很好,转手率也不高。但直到我做了半年,跟周边的商家熟悉后,他们才告诉我中介完全是在胡诌。在我接手前,这个门面一年半内已换了三家,房租还是四万时,店家还能挣钱,涨到六万就完全是给房东打工了。
2019年哼哧哼哧忙下来,也就刚刚平账,还不算前期装修等投入的大几十万。每个月除了运营成本,我还得还贷款。
这半个月来,只有物业联系过我,告诉我不要开门,整个大楼因为延缓复工,入口都给拦住了。不过我们的铺面朝街还有一个门,所以我想了下,还是决定先试着营业,但只做外卖生意。要活下来,我们就不能歇业太久。
前几天我看到一则新闻,讲的是北京出台了促进中小微企业发展16条措施,里面提到了减免中小微企业房租。如果是承租的京内市及区属国有企业房产从事生产经营活动的,可以免收2月份房租;如果是承租其他经营用房的,鼓励业主(房东)为租户减免租金,具体由双方协商解决。
能有政策出台是好的,但是我们这种租赁属于后者,还是以“鼓励减免”为主。按照政策,他们免或者不免,也都在情理之中。我虽然很认一个道理,就是你不能总指望着别人来救你,你得先自救,但我还是希望能更快地出台更多可落地政策细则。
对小餐饮店来说,目前生存是挺艰难的,这当然有我们自己的问题。2019年我给自己定下的目标就两个,一是解决现金流,一是解决团队建设,但其实到年底都没有很好地解决。所以我也知道,疫情只是一个催化剂,放大了你原本的问题。如果你之前团队建设和现金流控制都很好,抵挡几个月是没问题的。当然也有运气不好的,比如我隔壁那家,年初刚刚签了租房合同,原本想着过完年装修开业,这下好了,不知道什么时候是个头。
这次回来店里,本来我爸妈也想来,但我没同意。我最早开店,其实就是爸妈从武汉过来
登录后获取更多权限
网络编辑:柔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