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币国际化如何起步

中国经济和金融体系是否已为人民币国际化做好准备?人民币国际化成功的概率和风险有多大?

责任编辑:戴志勇

随着美元的大幅度贬值和美国次债危机的不断恶化,国际大投资家罗杰斯等人看好人民币,放言未来唯有人民币可能替代美元。在此背景下,国内部分学者和金融界人士竭力主张我国政府加快推进人民币国际化的进程。中国经济和金融体系是否已为人民币国际化做好准备?人民币国际化成功的概率和风险有多大?



充当国际货币“得”与“失”
简言之,货币国际化就是一国货币在境外的流通和使用过程。美元是全球范围内最具代表性的国际化货币。在多种国际储备货币体系中,其所占份额曾超过75%,欧元的诞生和运行部分削减了美元的份额,但其份额至今仍高达65%左右。

一国货币充当国际货币的好处有哪些呢?想想美国只需要印发钞票就可以购买中国的制成品和中东石油,而中国只有通过饱含民工血汗、透支子孙福利的商品和资源的出口换回美元,才能用它去购买澳大利亚的铁矿石、美法的大飞机和世界名牌奢侈品。美国拥有的这种好处就是其美元作为国际货币的第一大利益:铸币税收入。

铸币税为政府由于印制货币的垄断权而获得的收入,主要指政府通过印制货币所获得的购买力。与此相关的是通货膨胀税。它指货币的持有者由于通货膨胀而遭受的资本损失。在居民持有的经物价调整后的实际货币数量不变的场合,铸币税就等于通货膨胀税。政府铸币税的实质是收入从居民手里向政府的转移。部分人均收入低、征税能力弱的发展中国家,铸币税曾经高达GDP的4%-6%和非铸币税收的30%,但这些国家大都经历了恶性通货膨胀。

政府获取铸币税而不引起通货膨胀和居民资本损失的情况也是存在的。其条件就是本国经济的货币化程度在不断提高。货币化程度是用货币总量(通常用表示现金加全部银行存款的M2表示)占GDP的比例来衡量。中国改革开放之初货币化程度只有25%,到1980年代末达到100%。这一时期央行印发货币通过政府基础设施建设或者发放物价补贴投放到流通领域并没有引起通货膨胀,因为农村等新兴商品经济的交易需求吸收了这个额外的货币增量。此种场合政府购买力的增加(或铸币税收入)又称货币化利益。这也是这一阶段改革进展顺利的原因之一,货币化利益可以在没有人受损的情况下让每个人都得到一个增加的收益。但是货币化利益消耗完毕后,政府再靠印钞票来花就会导致通货膨胀。这也就是为什么需要法律限制或禁止政府搞赤字财政的一个重要原因。

人民币的国际化,即中国通过额外的货币投放满足其他国家贸易和投资等真实经济活动对人民币的需求,也可以给我国带来类似的铸币税收入。但人民币对其他国家货币或美元的替代过程,是以减少这些国家或美国的铸币税收入为前提的。这是人民币国际化利益与国内货币化利益之间的一个重大区别。政府主导人民币国际化战略,可能会引起其他国家的警惕并实施报

登录后获取更多权限

立即登录

欢迎分享、点赞与留言。本作品的版权为南方周末或相关著作权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否则即为侵权。

{{ isview_popup.firstLine }}{{ isview_popup.highlight }}

{{ isview_popup.secondLine }}

{{ isview_popup.buttonTex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