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课 | 写作与挑战

汉语文学界喜欢用10年来分类作家:70后、80后、90后等等。像我这样的50后已经是恐龙级的了,40后的就不必提了,已经属于另一个时代。不过,这种分类并没有实际意义,最多是强调一些人青春尚在,还有取得成就的可能。但可能并不等于现实,另外,文学根本不是以代际来划分的。

责任编辑:朱又可

(图文无关)与托尔斯泰一较高低是许多小说家的雄心。图为观众在中国美术馆欣赏展出的作品《列夫·托尔斯泰》。 (新华社/图)

(本文首发于2020年1月16日《南方周末》)

汉语文学界喜欢用10年来分类作家:70后、80后、90后等等。像我这样的50后已经是恐龙级的了,40后的就不必提了,已经属于另一个时代。不过,这种分类并没有实际意义,最多是强调一些人青春尚在,还有取得成就的可能。但可能并不等于现实,另外,文学根本不是以代际来划分的。

我常说青春年华是写作的本钱,因为创作是高强度的劳动,需要充足的脑力和体力,还需要专注和运气。年轻人往往对老一代人有怨气,这可以理解。老作家们占据了有限的出版和宣传资源;在内陆他们许多人还身居官职——各省的作家协会的头脑都是官员,这样就给年轻人留下很少的发展空间,青年作家对他们的怨气和对抗都是人之常情。而老一代作家们往往看不起青年作家,认为他们不过是在吃青春饭,写的多是轻量级的作品,有的还不伦不类,最多不过是标新立异。

人们往往忽视了一个现实:文学是以杰作来定

登录后获取更多权限

立即登录

网络编辑:吴悠

欢迎分享、点赞与留言。本作品的版权为南方周末或相关著作权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否则即为侵权。

{{ isview_popup.firstLine }}{{ isview_popup.highlight }}

{{ isview_popup.secondLine }}

{{ isview_popup.buttonTex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