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范猝死是所有人的事”

目前公众急救效果并不理想,“九成猝死都发生在医院外”。北京急救中心医疗培训中心主任陈志认为,目前国内院前急救医疗体系发展不够完善,面对猝死,公众的急救能力不足,需要加强社会急救体系的培训。
目前公众急救效果并不理想,“九成猝死都发生在医院外”。北京急救中心医疗培训中心主任陈志认为,目前国内院前急救医疗体系发展不够完善,面对猝死,公众的急救能力不足,需要加强社会急救体系的培训。

责任编辑:张玥晗

即便是小学生,也需要接受急救知识的普及。 (受访者供图/图)

目前公众急救效果并不理想,“九成猝死都发生在医院外”。北京急救中心医疗培训中心主任陈志认为,目前国内院前急救医疗体系发展不够完善,面对猝死,公众的急救能力不足,需要加强社会急救体系的培训。

2019年11月27日,35岁台湾演员高以翔在参加综艺节目录制过程中猝然倒地,经三小时抢救,最终宣布“心源性猝死”。

而在前一天,11月26日,广东省卫健委副主任陈义平进入电梯后突然晕倒,经急救人员、专家、医院多方施救后,仍不幸去世。

同日,32岁的福建将乐县公安局安仁派出所所长王声震,在警务技能训练的跑步冲刺中倒下。

“猝死”的消息越来越多地出现在日常生活中,而猝死的原因多数是突发心脏病,导致心搏骤停。心搏骤停后的救治更依赖于在场人士的急救能力,因为通常倒地后的4分钟是公认心搏骤停、心脏性猝死的最佳抢救时间,在场人士若有能力进行有效急救,将极大地提高患者生存率。

北京急救中心培训中心主任、北京急救医疗培训中心主任陈志告诉南方周末记者,“在救护车到来前的时间里,公众需要自己开展急救。”

但目前,公众急救效果并不理想。“九成猝死都发生在医院外。公认的数据是,在北上广深等大城市中,急救成功率只有1%-2%。”陈志认为,目前国内院前急救医疗体系发展不够完善,面对猝死,公众的急救能力不足,需要加强社会急救体系的培训。

深圳地铁1号线高新园站内安放的AED设备。 (汪徐秋林/图)

救护车到来前,需要社会救助

据国家心血管病中心发布的《中国心血管病报告2018》显示,我国每年死于心脏性猝死(SCD)人数估计为54.4万人。

陈志介绍,猝死容易出现在三类人群中:慢性病控制不良群体,如患有高血压、心脏病、糖尿病等病症;“过度劳累”人群,因为疲劳、睡眠不足、压力大都会容易诱发心脏疾病;喜欢从事马拉松等极限运动的非

登录后获取更多权限

立即登录

网络编辑:思考

欢迎分享、点赞与留言。本作品的版权为南方周末或相关著作权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否则即为侵权。

{{ isview_popup.firstLine }}{{ isview_popup.highlight }}

{{ isview_popup.secondLine }}

{{ isview_popup.buttonTex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