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在说“好歌越来越少”,真相还是错觉?

15年前,听音乐经常被作为一项专门的内容消费,人们打开录音机、CD机,插入唱片,听着歌声品味歌词,有时思想很深刻,甚至带有仪式感。但这15年来,每个人都被置身于多媒体环境之中,生活节奏提速,视频+社交当道,人们的有限时间已被瓜分完毕,音乐不断偏向于作为一种伴随式背景存在,嵌入特定的场景发挥其价值,简单易学、短链条、低门槛是场景对内容的要求。

责任编辑:陈斌

15年前,听音乐经常被作为一项专门的内容消费,人们打开录音机、CD机,插入唱片,听着歌声品味歌词,有时思想很深刻,甚至带有仪式感。但这15年来,每个人都被置身于多媒体环境之中,生活节奏提速,视频+社交当道,人们的有限时间已被瓜分完毕,音乐不断偏向于作为一种伴随式背景存在,嵌入特定的场景发挥其价值,简单易学、短链条、低门槛是场景对内容的要求。

(视觉中国/图)

“好歌越来越少(好听的新歌越来越少)”,这个观点想必大家都听说过、想到过,如果做个投票统计,支持者必然占压倒性优势。

一位朋友向我阐释他的论据:他前几天去KTV唱歌,点歌系统热歌榜的前几名分别是:《十年》《突然的自我》《大海》《我的好兄弟》《我只在乎你》《朋友》《后来》……分别面世于2003年、2003年、1992年、2011年、1986年、1997年和1999年。

最老的距今已有33年历史,最新的也已诞生8年。朋友感慨道:“这么多年过去了,大家依旧爱唱这些老歌,为什么?因为新歌不好听。”我条件反射地反驳他:“现在年轻人谁还K歌?只有中老年人。”空气瞬间凝固,场面十分尴尬。

我说得未必准确,但此中存在的“观察者偏差”的确易被忽视。你觉得“好歌越来越少”,可能只是“你觉得”而已,多跟90后、00后聊聊,他们或许会给出完全不同的观点。

流行音乐具有显著的“记忆标签”功能,一代人有一代人的成长经历和共同回忆,那些最能打动你的旋律,晚辈听后可能心如止水、

登录后获取更多权限

立即登录

网络编辑:柔翡 校对:胡晓菲

欢迎分享、点赞与留言。本作品的版权为南方周末或相关著作权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否则即为侵权。

{{ isview_popup.firstLine }}{{ isview_popup.highlight }}

{{ isview_popup.secondLine }}

{{ isview_popup.buttonTex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