戏迷 | 尚小云回乡

1952年夏天,冀南平原一片金黄,小麦丰收在望。南宫县工商联和人民戏院的代表,手持政府公函,带着奚啸伯、杨荣环的亲笔信,找到正在石家庄演出的尚剧团,诚邀尚小云先生回故乡演出。秘书面带难色,大师如日中天,全年台口都已排满。先生听说,亲自出面接见,还叫了一桌酒席,恳切地说:“我是南宫人,多年没回去了,正打算回家看看,感谢你们给我一个探亲的机会。”答应得很爽快,其实背后作了不少难,辞了太原的合同,也赔了一些钱。

责任编辑:朱又可

戏如人生 (高建群/图)

(本文首发于2019年11月7日《南方周末》)

1952年夏天,冀南平原一片金黄,小麦丰收在望。南宫县工商联和人民戏院的代表,手持政府公函,带着奚啸伯、杨荣环的亲笔信,找到正在石家庄演出的尚剧团,诚邀尚小云先生回故乡演出。秘书面带难色,大师如日中天,全年台口都已排满。先生听说,亲自出面接见,还叫了一桌酒席,恳切地说:“我是南宫人,多年没回去了,正打算回家看看,感谢你们给我一个探亲的机会。”答应得很爽快,其实背后作了不少难,辞了太原的合同,也赔了一些钱。

当时交通不便,乘火车到衡水,再往前都是土路,坐敞篷卡车,一路暴土扬尘。大家兴致勃勃,在车轮颠簸的节奏中,唱一出“喜荣归”。一城四关,干部群众,夹道欢迎。先生老远就跳下车来,眼含热泪,连声问好,步行两三里到住处。先生夫妇住工商联西屋,秘书勤杂住南屋,其余人等在大车店。先生出身贫微,父辈走出南宫,流落北京当勤杂,在京城大腕中最没架子,何况这次是回故乡。

小城条件有限,用北街良棉厂的电动机发电,前台两个汽灯,后台几盏油灯,上面是席棚

登录后获取更多权限

立即登录

网络编辑:吴悠

欢迎分享、点赞与留言。本作品的版权为南方周末或相关著作权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否则即为侵权。

{{ isview_popup.firstLine }}{{ isview_popup.highlight }}

{{ isview_popup.secondLine }}

{{ isview_popup.buttonTex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