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夜经济截面 困境与希望 | 封面人物
2019年8月6日,广州市商务局发布《广州夜间消费地图》,北京路步行街、天河路商圈、珠江琶醍等15个消费集聚区成为“夜广州”消费地标。
责任编辑:周建平
(本文首发于南方人物周刊)
入夜后,“食在广州”的招牌依然闪亮,但传统夜宵市场正在转型,广州夜经济新的可能性也不断涌现
2019年8月6日,广州市商务局发布《广州夜间消费地图》,北京路步行街、天河路商圈、珠江琶醍等15个消费集聚区成为“夜广州”消费地标。8月19日,广州市发改委印发《广州市推动夜间经济发展实施方案》(以下简称《方案》)。根据该方案,广州市将打造高品质夜间经济集聚区、夜间文化旅游集聚区,擦亮“食在广州”招牌,完善配套设施,促进夜间经济有序、健康发展。
2019年3月,《第一财经》新一线以夜间交通、酒吧数量、手机设备夜间活跃度、城市夜间灯光值、抖音夜间打卡数量、各影院夜间电影放映场次等共六个维度进行数据分析,评选出2019年城市夜生活指数排行榜,广州的综合指数在全国337个地级及以上城市中排名第三位。广州夜场电影超过1000场,也是全国少有的晚上11点后仍有在运营的地铁站点的城市之一。
截至2019年6月30日,广州共有4447家品牌便利店,其中24小时便利店超过3191家,占比超过71%,位居全国前列。
广州夜宵外卖订单一度占到广州整日订单总数的6%,远超其他城市。从饿了么、大众点评公布的统计数据(2017年10月至2018年10月)来看,广州的夜间餐厅占比高达34.30%,远超重庆的27.5%与上海的26.1%。
很长一段时间里,“宵夜文化”都是广州夜间经济的代名词之一。在推动夜经济发展的过程中,对广州而言,将“美食之都”与“夜生活”结合成为最有效的路径。
多年来,随着人们消费观念的改变与新事物的冲击,广州的夜经济出现了新的变化,传统“宵夜文化”开始转型,新的可能性也不断涌现。
“镬气”的困境
粤菜馆东海生辉的老板劳志开记得,第一次下厨掌勺,他炒了一盘牛河。火舌吞吐,河粉、牛肉和着银芽葱段在锅中快速翻炒,将焦未焦时迅速出锅,方能确保“镬气”(锅气)存留,呈上台面。
“镬气”是广东人的饮食“玄学”,也是夜市大排档的灵魂。
明炉旺火,油料在厚重的半弧形铁锅中“滋啦”作响,自带鼓风器的中式锅炉加大火焰功率,食材在快速变熟的同时做到外部微焦,又锁住内部汁水。高温爆炒的瞬间,食材短暂“过火”,通过不断改变与滚烫锅底的接触面,达到受热均匀,同时,不同气味的中间体分子则在高温作用下迅速碰撞,形成缠绕锅体的焦香。这便是广东人所谓“镬气”的秘诀。
在实体大排档独占广州夜宵市场的时代,这曾是他们引以为傲的资本。但时代变换,外卖突然成为夜宵市场的新一代宠儿。
据美团点评2019年数据统计,晚上10点到凌晨4点,广州外卖每小时订单量均问鼎全国第二,仅次于深圳。而越晚,广州外卖订单量与其他城市的差距越大。到了凌晨4点,广州外卖订单量甚至比第三名成都多接近两倍。
口碑、饿了么提供的数据与之类似。数据显示,相比全国其他城市来说,广州人2019年夜间吃饭的时间更晚,这也拉动该城市晚上11点后的订单占比较全国整体水平高出7%。同时,广州市上半年夜晚外卖订单量同比增长超四成,市场规模达到广东省第二。在菜系品类上,火锅、东南亚菜等细分市场呈现集中爆发趋势,部分品类的订单量同比增幅超过40%,而实体大排档与传统粤菜却未在其列。
“炒菜,一定要热着吃才好吃。炒完放进饭盒,盖上盖子,热气又蒸一趟,到家的时候怎么吃?又软,又有一层水,哪里好吃?”劳志开略显无奈,曾有熟客要求菜品打包,可回去一尝,东西变软不好吃了,客人对菜品质量的评价突然间下降,“人家就觉得是我的菜品有问题”,劳志开从此不敢再打外卖的主意。
这是传统广式夜宵面临的普遍困境。厨房离客人近,“镬气”萦绕,出锅到上桌不足三分钟,客人吃到烫嘴还要连声叫好,这曾是实体夜宵店的金字招牌。可菜品经过打包、骑手取餐和送餐,热炒的优势荡然无存,如今,顾客更愿意选择经过标准化流程制作的快餐以及火锅、烧烤、麻辣烫一类口味辛辣刺激的产品以提升味觉体验。在夜宵战场上,大排档与传统粤菜似乎日渐式微。
劳志开也亲眼见证过广州夜宵大排档时代的辉煌。
投身餐饮行业前,劳志开曾是散打运动员。上世纪90年代初,做餐饮、开夜档在广州渐成风气,劳志开对做菜饶有兴致,退役后,便随父亲一头扎入餐饮行业。1993年,劳志开于大沙头二马路租下一间两百多平米的铺位,取名“海生渔港”,主做宵夜。当时的大沙头、海印桥一带正是海鲜大排档聚集区,劳志开店门两侧六十多张餐台摆满马路,周围还有数十家食肆的上千张餐台灯火通明、宾朋满座,各档口从傍晚5点喧闹到凌晨4点,这一
登录后获取更多权限
网络编辑:柴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