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资爆雷,谁来承担责任?
私募产品销售几乎处于监管真空地带,证监会并没有专门设立私募销售牌照,当下私募销售中介多持有公募基金销售牌照。
第三方财富管理行业该向何处去?如何更明晰地确定财富管理链条上每个环节的权责,在财富管理需求日渐膨胀的当下推动全行业健康发展?
发自:上海
责任编辑:顾策
私募产品销售几乎处于监管真空地带,证监会并没有专门设立私募销售牌照,当下私募销售中介多持有公募基金销售牌照。
第三方财富管理行业该向何处去?如何更明晰地确定财富管理链条上每个环节的权责,在财富管理需求日渐膨胀的当下推动全行业健康发展?
近年来,国内投资纠纷事件频发,产品发行方、中介、投资者之间的拉锯战愈演愈烈。
2019年8月,深圳陆金所两年前的一桩旧案再起风波。
事起2016年下半年,六百余位投资者陆续在陆金所平台上购买了其代销的十余款理财产品,100万起投,年化收益6%—8%不等收益,资金投向了*ST龙力(002604.SZ,原龙力生物)、东方金珏(600086.SH)、*ST凯迪(000939.SZ,原凯迪生态)、*ST神城(000018.SZ,原神州长城)4家上市公司。
然而短时间内,十多只产品相继爆雷。合同显示,这些理财产品实为大同证券发行的“同吉”系列资管计划(占绝大部分)以及国盛资管发行的“神鹰”系列资管计划,其底层资产均为上述四家上市公司的贷款。
维权中几方各执一词。投资人质疑陆金所的风控水准以及筛选产品的能力。大同证券则认为,投资有风险,自己并不对产品收益负责,且在债务追偿中已做到“尽职尽责、接力交涉”。
陆金所方面对南方周末记者表示,该产品相关集合资产管理计划说明书作了详细的产品信息披露,风险揭示书已提示了产品风险。目前,部分投资者要求陆基金(上海陆金所基金销售有限公司)兑付相关逾期产品,现行法规严令禁止资管产品刚性兑付。
究竟谁该负责?
南方周末记者发现,目前的私募产品销售几乎处于监管真空地带,证监会并没有专门设立私募销售牌
登录后获取更多权限
网络编辑:贰东深 校对:胡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