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爱锐:在中国出生的奥运金牌获得者
假如您问,哪一位在中国出生的人,获得了第一块奥运会金牌,十有八九会说错。
责任编辑:刘小磊
(本文首发于2019年8月15日《南方周末》)
假如您问,哪一位在中国出生的人,获得了第一块奥运会金牌,十人当中恐怕有九个会说是许海峰:1986年7月29日,这位神射手实现了“零的突破”,为国争了光。
不过,这一答案并不正确,因为没有仔细审题:在中国出生的运动天才,不一定都有机会代表中国国家队参赛。1902年1月16日清晨6点28分,有个苏格兰男婴在天津马大夫纪念医院(地点在今天津口腔医院)出生,后来取名李爱锐。他很快就长成了一个优秀运动员,到22岁的时候,在1924年巴黎夏季奥运会上破了400米跑的世界纪录,赢得了冠军,并在200米赛跑中摘取铜牌。如果他参加当时舆论公认他最有竞争力的100米冲刺,肯定还能拿回一块奖牌,而且很可能是金牌,因为那是他最拿手的项目。不巧的是,大会把百米跑安排在星期日,不能更改。李爱锐作为虔诚的基督徒,不肯在安息日参与任何世俗的事功。有一部获得了1981年度最佳影片等四项奥斯卡奖的小制作电影,叫做《烈火战车》(Chariots of Fire),叙述的就是李爱锐的故事。电影里说他在横渡英吉利海峡时才知道100米赛跑是排在周日进行,他经过思想斗争才决定不参加比赛。历史事实是赛程表几个月之前就发到运动员手中,而且从一开始李爱锐就根本没有过周日参赛的想法。在教练的指导下,他进行了数周的赛前训练,准备参加400米和200米的比赛。在放弃100米赛的同时,他还放弃了4×100米接力赛和4×400米接力赛,因为那些也是安排在同一天的。
和中国结下不解之缘
出生在天津的运动健将李爱锐,英文名字是Eric Henry Liddell,绰号“苏格兰飞人”(the Flying Scotsman)。他出生在华北,和中国结下了不解之缘。
他在天津长到五六岁,父母带着全家回到英国,把他和8岁的哥哥罗伯特·利德尔(Robert Liddell)留在伦敦,进入专收传教士子弟的寄宿学校,地点在伦敦郊外的布莱克·希斯。然后他们的父亲只身回到天津继续传教。母亲玛丽·利德尔(Mary Liddell)带着他们的妹妹詹妮陪着两个男孩在伦敦,一年多以后,眼看着两个孩子适应了寄宿学校的生活,玛丽才带着詹妮回到丈夫身边。
1912年,李爱锐10岁的时候,那个寄宿学校迁到了伦敦城南的茂汀罕区,取了新的校名,这就是后来颇有名气的伊尔萨姆学院(Eltham College)。有了比以前宽敞的校园,孩子们的体育运动机会增加了。两兄弟都很喜欢每周两次的橄榄球赛。几年下来,积极参与橄榄球的结果是李爱锐两次锁骨骨折。而每年一次的赛跑,他们兄弟俩连续几年都是第一和第二。除了体育,李爱锐也喜欢伯力(D. H. Burleigh)先生的化学课。我见过该校保存的一张老照片,李爱锐坐在化学实验台前的高凳上,很认真地观察手中的试管。
1920年,李爱锐回
登录后获取更多权限
网络编辑:zer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