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旅行假义工?

实际上,目前国内大多数“义工旅行”机构,即不是公益组织也不是旅行社,而是“资讯平台”,职责是“为参与者提供咨询服务”。

在北京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师曾志看来,“义工旅行”的存在本身就代表了一种向上向善的需求:“无论如何,这种制度都鼓励了人们,尤其是鼓励年轻学生做公益,即便他们有其他目的”。

责任编辑:张玥晗

志愿者在清莱给学生上课。 (受访者供图/图)

(本文首发于2019年7月25日《南方周末》)

实际上,目前国内大多数“义工旅行”机构,既不是公益组织也不是旅行社,而是“资讯平台”,职责是“为参与者提供咨询服务”。

在北京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师曾志看来,“义工旅行”的存在本身就代表了一种向上向善的需求:“无论如何,这种制度都鼓励了人们,尤其是鼓励年轻学生做公益,即便他们有其他目的”。

2019年暑假,即将上大二的李凡宇与四个同伴去参加一个名为“吉隆坡难民英语教学”的项目,在吉隆坡一所难民学校当志愿老师,为期两周。

报名机构声称,只要志愿者缴纳一定的费用,就能去泰国、马来西亚、柬埔寨、尼泊尔、斯里兰卡等地做义工,给贫困儿童上课或者保护野生动物,还可以利用空闲时间旅行。

但这段做义工的经历,却给李凡宇带来很多困惑,“收费不同,个人差价相差近一半”,学校也和想象不同,“志愿者数量和学生差不多”,她感觉“自己被坑了”。

近年来,由志愿者“volunteer”和旅游“tourism”组合而成的“义工旅行”(Voluntourism)作为国际流行的旅行方式,吸引了大量大学生参与。

相应以“义工旅行”为旗号的机构,如雨后春笋般也纷纷建立。除了到当地做公益、“深度体验当地生活”,多家机构都承诺参与的大学生还能得到一份由当地公益组织、学校或机构颁发的“志愿证书”,据称这类证书在申请国外大学时,能够“丰富个人简历”,可以“加分”。

热潮背后,却存在相关机构资质不明、收费混乱、服务难以保障等问题,这些组织“义工旅行”的机构是公益组织吗?公益与旅行之间,究竟怎么联系起来?

“一举两得”的 旅行

“义工旅行”的概念最早起源于美国。1991年,美国田纳西州范德比尔特大学的校友们组织学生利用假期,到不同地点参与公益性社会服务。随后,更多人参与这类活动,义工旅行由此在全世界展开。

义工旅行的内容基本分为两类,一类是帮助人,当支教老师、帮助弱势群体或者去海啸灾区帮助重建等,另一类是参与自然保育、文化保护,去森林公园、海滩捡垃圾、保护历史建筑等。

无论是旅行还是公益项目,对年轻人来说都有吸引力。2019年1月,中国青年报发布一个针对义工旅行的调查,1952人参与,多数人认为义工旅行让参与者尝试多种多样的工作,丰富人生经历,还能锻炼独立生活能力,更好适应社会。

“可以去旅游,顺便帮助别人,挺好的。”李凡宇最初了解“义工旅行”,是在大学校园里看到了招募海报。

来自江西的姚璟,2019年6月底去泰国清迈,参加当地学校的中文教学。6天行程,姚

登录后获取更多权限

立即登录

网络编辑:邵小乔

欢迎分享、点赞与留言。本作品的版权为南方周末或相关著作权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否则即为侵权。

{{ isview_popup.firstLine }}{{ isview_popup.highlight }}

{{ isview_popup.secondLine }}

{{ isview_popup.buttonTex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