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两个集中区: 政府巨资打造,九年一地鸡毛
诞生9年后,这两个曾经举全省之力、投入巨资建设的产业集中区几乎被遗忘,负债累累,深陷生存困境。
发自:芜湖 池州
责任编辑:顾策 助理编辑 温翠玲
(本文首发于2019年7月18日《南方周末》)
诞生9年后,这两个曾经举全省之力、投入巨资建设的产业集中区几乎被遗忘,负债累累,深陷生存困境。
2012年2月,集中区就遭遇了“降级”处理。由最初的“省市共建,以省为主”变更为“省市共建,以市为主”,正厅级单位被降成副厅级。
嘉兴发展起来,就是靠纺织业。但从2017年开始,环保压力骤增,纺织厂被叫停,这些工厂开始外迁,其中不少就来到了池州。
省领导要来调研了。这是个稀罕事。
2019年7月6日,安徽芜湖市的江北产业集中区管委会一位官员向南方周末记者直言,他两天没有回家睡觉,一直在管委会加班,困了就在沙发上眯一会。
两天前的下午,南方周末记者前往该管委会采访时,整个大楼见不到几个人,都外派出去为调研做准备了。
距离江北产业集中区160公里外,是位于安徽池州市的江南产业集中区,也是此次省领导关注的地方。江南产业集中区管委会文秘局的工作人员对南方周末记者直接表示,最近实在太忙,没有时间接受采访。
前来调研的是安徽省长。《安徽日报》对此进行了报道,调研时间是7月5日到7月7日。江北产业集中区管委会副主任阳小玲向南方周末记者介绍,省长这一次调研非常细心严谨,既看成功之处,也看失败的地方,就是要为两个集中区的发展找到脉络。
诞生9年后,这两个曾经举全省之力、投入巨资建设的集中区几乎被遗忘,鲜有领导前来。其不温不火的发展状况,也遭到外界的质疑。
2019年6月15日,新华社《瞭望》发表了一篇名为《国家示范“先锋”缘何沦为“烂摊子”?》的报道,由新华社安徽分社的一位副社长带队采写。报道称,当初两个集中区是为了高规格承接产业转移而设立,所选的地址曾是沃野粮仓,但最终运转艰难,大量土地、厂房闲置,一些项目烂尾,负债百亿,深陷生存困境。
而此次省长的来访,关系到两个集中区未来的命运。
为承接产业转移而生
不同于常见的开发区、高新区,2010年成立时,江北、江南产业集中区就被赋予了特殊的使命——承接东部沿海地区的产业转移。
“一个地方开发区、高新区的产生,主要是本地区自身发展的需求;而这两个集中区的产生,更多的是因为其他地方的发展需求。”李龙对南方周末记者说。他在江南集中区有投资产业,与管委会官员也保持着密切的联系。
集中区的产生与2010年国务院批复的《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规划》有关,公开信息称,那是安徽省历史上首个进入国家层面的战略规划,而该规划最大的亮点就是高水平建设产业集中区。
这一规划也写明了当时的背景:“我国东部沿海地区受要素成本持续上升、资源环境压力明显加大、周边国家竞争
登录后获取更多权限
网络编辑:吴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