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年热身,半年动员,史上最严

上海垃圾分类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与之对应的是,日本花了27年才最终实现了全民垃圾分类,而德国走过了40年。

发自:上海

责任编辑:汪韬

(农健/图)

(本文首发于2019年7月4日《南方周末》)

特大城市“垃圾围城”的窘境,已经摆到了政府眼前。“(垃圾分类)这是一件没有退路的事,必须举全市之力,上中下游一起抓,前中末端齐发力,形成全社会共同推进的强大合力。”

上海垃圾分类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与之对应的是,日本花了27年才最终实现了全民垃圾分类,而德国走过了40年。

7月初到上海的人,可能要拥有另一幅“地图”。

这是一幅猜谜式的“地图”:比如,大骨头属于干垃圾,小碎骨属于湿垃圾;湿纸巾再湿还是干垃圾,瓜子皮多干都是湿垃圾。

如果没有这幅“地图”,等着你的或许有三种选择:在大爷大妈的当众提醒下,亲自重新分拣投放垃圾,或是接受警告甚至掏出罚款。当然,你也可以强迫自己变成一个极简主义生活的人。

2019年7月1日,号称“史上最严”的《上海市生活垃圾管理条例》(以下简称《条例》)正式实施。《条例》规定,生活垃圾必须分“干垃圾、湿垃圾、可回收物和有害垃圾”四类投放。一旦被发现混投,个人和企业将分别面临50元-200元、五千至五万元的罚款。

对上海而言,实施强制垃圾分类已迫在眉睫。这座超级大都市拥有2400多万常住人口和600多万流动人口,每天产生的垃圾量用普通厢式货车装运,车队可以一路从人民广场排到浦东机场,半个月的垃圾量则可堆出一幢金茂大厦。

另一个官方数字是,平均每个上海市民一年能制造出0.31吨垃圾,分摊到每天超过1.6斤——即使考虑到城市的经济发展水平,这个生产力也过于旺盛了。

特大城市“垃圾围城”的窘境,已经摆到了政府眼前。上海自身处理垃圾的能力已近饱和,源头减量和资源化处理成了破解“垃圾围城”的最佳路径。

“这是一件没有退路的事,必须举全市之力,上中下游一起抓,前中末端齐发力,形成全社会共同推进的强大合力。”2019年2月20日的垃圾分类万人动员大会上,上海市委书记李强强调。

人大立法、强制“四分类”、定时定点、混投罚款……中国垃圾分类已经前行十九载,终于迎来“史上最严”沪版垃圾分类新政。正如一位到访上海的外省市人大代表感叹的,“假如上海都做不好,我们更没戏。”

发令枪响,上海,这座守规矩的城市能不能做好这个突破者?

上海“非常气氛”

从一开始,沪版垃圾分类就透着紧张气氛。

2019年2月20日,上海用一场“万人动员大会”打响垃圾分类攻坚战。当天恰逢中小学开学,垃圾分类理所当然地成为“开学第一课”。

有小区甚至需要打卡签到扔垃圾。若某户居民久未露面,黄马夹志愿者直接上门:你家垃圾去哪

登录后获取更多权限

立即登录

网络编辑:刘小珊

欢迎分享、点赞与留言。本作品的版权为南方周末或相关著作权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否则即为侵权。

{{ isview_popup.firstLine }}{{ isview_popup.highlight }}

{{ isview_popup.secondLine }}

{{ isview_popup.buttonTex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