克里斯蒂安 · 陆帕:在《酗酒者莫非》中“重建自我”
2017年6月24日,也就是作家史铁生在戏剧体小说《关于一部以电影作舞台背景的戏剧之设想》后记里说出“我相信,这东西不大可能实际排演和拍摄……根本原因在于:这样的戏剧很可能是上帝的一项娱乐”的21年后,一位名叫克里斯蒂安 · 陆帕的波兰导演,应时任天津大剧院总经理钱程邀请,将这项凝结了作家之悲观与傲娇的“上帝的娱乐”,搬上舞台,改名为《酗酒者莫非》。
责任编辑:《289艺术风尚》
(本文刊于《289艺术风尚》2019/3-6月合刊)
2017年6月24日,也就是作家史铁生在戏剧体小说《关于一部以电影作舞台背景的戏剧之设想》后记里说出“我相信,这东西不大可能实际排演和拍摄……根本原因在于:这样的戏剧很可能是上帝的一项娱乐”的21年后,一位名叫克里斯蒂安 · 陆帕的波兰导演,应时任天津大剧院总经理钱程邀请,将这项凝结了作家之悲观与傲娇的“上帝的娱乐”,搬上舞台,改名为《酗酒者莫非》。
这是当代中国戏剧的里程碑式事件。由于此剧的诞生,当代中国人在舞台上终于拥有了飓风般沉默的精神性面容——那是一个因拒绝说谎而孤独失败的“酗酒者”,充满内在对话、汹涌着怪诞狂澜的世界。在此之前,当代国人的舞台形象是由外部事件建构的,充满家长里短的热闹与意识形态的喧嚣。这一形象的变更,由中国作家史铁生和波兰导演陆帕带领演员王学兵等人,“隔空”联手完成。陆帕的磁铁吸住了时钟的指针。演员-角色在缓慢宁静的节奏中释放和盛开,做梦和低语。这种缓慢与宁静,这种对时间的延长与拉伸,为中国戏剧此前所未有。这是陆帕独特的创排方式、表演方式和导演价值观带来的。他与演员在排练中共同创作剧本(史铁生原作作为底本);他引领演员回到自身独有的生命经验,去创造角色场景所需要的背景,并将这“隐藏的背景”带进舞台表演,而非直奔主题地表演场景。由此,他唤醒中国演员的即兴创作力和形而上的思考力。
中国观众初次领略陆帕,是透过2014年引进的由他导演并舞美设计、他与波兰演员共同创作的《假面 · 玛丽莲》。此剧以美国女星玛丽莲 · 梦露的生命经历为素材,再造了她在生命末期“失踪的三天”里的幻觉和梦魇。陆帕想不到的是,在21世纪的第14个年头,在中国,会因为女演员的全裸演出而引起轩然大波。经妥协,女演员身着被陆帕打了叉叉的内裤和肉色的胸罩继续出演。《假面 · 玛丽莲》是陆帕的“人物三联画”之一,另两“联”的真实主人公是安迪 · 沃霍尔(原计划为俄国神秘主义哲学家乔治 · 葛吉夫)和西蒙娜 · 薇依。偶像女星、时尚艺术家、女神学家在他的艺术剧场中,都是探究“一个人是谁?个性到底是什么东西”这种心理学-哲学命题的载体。
另两部陆帕的来华作品《伐木》和《英雄广场》,演出文本都源自奥地利作家伯恩哈德。对文学巨著的剧场呈现占据了陆帕的大部分创作生涯。在这份长长的改编和搬演名单中,既有波兰本土作家贡布罗维奇、姆罗热克等,又有俄罗斯的陀思妥耶夫斯基、契诃夫、布尔加科夫,以及德语国家的尼采、穆齐尔、布洛赫等巨匠。但被他奉为精神导师的,却是奥地利心理学家荣格。
“陆帕的舞台就像一个心理分析师的工作间,他倾听,将过去的碎片拼贴起来,而患者正试图从这些碎片中重建自我。” 2009年,欧洲剧场大奖颁给克里斯蒂安 · 陆帕时,对他如此评价。没错,他带给中国戏剧的,也正是这种在剧场中“重建自我”的方法。
(李静:作家,著有话剧《大先生》《秦国喜剧》批评随笔集《捕风记》《必须冒犯观众》等)
网络编辑:吴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