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能抱着‘功成不必在我’的心态慢慢磨了”
“史学研究原本就是寂寞之道,其中虽无‘黄金屋’‘颜如玉’,但自有一种旁人难以体味的乐趣,沉潜其中,足以安身立命,也就足够了。”
发自:广州、上海
责任编辑:宋宇
(本文首发于2019年4月25日《南方周末》)
“史学研究原本就是寂寞之道,其中虽无‘黄金屋’‘颜如玉’,但自有一种旁人难以体味的乐趣,沉潜其中,足以安身立命,也就足够了。”
孟彦弘校《隋书》十年,头发花白。他头一次坐京沪高铁的一等座,就是参加《隋书》修订本的出版座谈会。有朋友开玩笑,讲他《隋书》看多了,大约变得和隋炀帝一样奢靡了。
《隋书》修订启动于2009年。依例,修订主持人要选择相应的断代史学者和文献整理专家,中国社科院历史研究所研究员吴玉贵就此接下委托。吴玉贵长期从事隋唐史研究及文献整理,这次与同研究室的孟彦弘一起修订。2019年2月《隋书》修订本正式出版时,吴玉贵已经退休,被复旦大学特聘。
中华书局的点校本二十四史修订工程中,《隋书》修订本是出版的第八部史书。
“工作量远远超过了我的想象。”中华书局总经理徐俊感慨。2005年起,中华书局开始规划点校本二十四史的修订工作,他全程参与。2007年5月修订工程正式启动以来,二十四史修订本(下称修订本)先后出版《史记》《辽史》《宋书》和《隋书》在内的八部。徐俊有些遗憾,他退休前应该看不到修订本出齐,“现在只能抱着‘功成不必在我’的心态慢慢磨了”。
中国古代这24部正史共3213卷,4000万字,修撰从汉武帝时代到清乾隆年间,长达1800多年,涵盖中国历史近4000年。
1950年代末,在中央指示下,中华书局开始全面点校整理二十四史。从《史记》《汉书》《后汉书》和《三国志》开始,聚集了顾颉刚、陈乃乾等著名学者,为推动工作进度,唐长孺、郑天挺和王仲荦等学者陆续进京,住进西郊翠微路的中华书局大院。整理因“文革”中断,1971年重启,1978年二十四史点校本(下称点校本)出齐。近20年,“新中国最宏大的古籍整理出版工程”终于完成。
点校本自此成为权威与通行的版本。中山大学历史系教授景蜀慧告诉南方周末记者,从她读书开始,这套书就是史学专业所有同学的必备,王仲荦等参与点校的学者都是代表性学者。而今,她正主持《南齐书》《梁书》和《陈书》的修订工作。
但集全国之力完成点校本仍然存在较多缺憾。由于历史条件所限,一些海外善本无法利用,且当时要求“反对繁琐考证”,学术工作无可奈何地受到局势影响。二十四史因此部分采用“无底本校勘”,选择几种善本校勘,具体异文“不主一本,择善而从”,极易造成混乱。
往昔的遗憾令徐俊殊为看重这轮修订,困难很多,版本、校勘、标点和前人经验都需顾及。不
登录后获取更多权限
网络编辑:周凡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