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英德美日的“山寨”历史看知识产权
如果欧洲消费者真的愿意为“保护原创”的道义责任埋单,那么欧盟也不必费力地使用司法系统去打击山寨商品的走私、行销了。甚至一开始就不会有山寨制造的繁荣,因为欧盟顾客曾是这个山寨市场的重要买家。没有人否认德国制造的优异,但是这个昂贵的福利体系和复杂管制之下的国家已经不可能为低端市场提供廉价的商品。他们的挫败感本质上来自供给和低端市场不匹配,绝大多数情况下和知识产权无关。这是市场的真相,愤世嫉俗也无济于事。
责任编辑:陈斌
2019年德国金鼻子奖出炉,又引发一波对制造山寨货的舆论热炒。多少年的老梗沿着老路再来一遍,无非是“加强知识产权保护”的呼吁。回顾历史不难发觉,人类工业化以来,每一个制造业大国都是“山寨”起家,无一例外。
英国是工业化制造业第一个大国,可是早期工业化产品既不能和欧陆手工业产品比品质,也不能和东方手工业产品比价格——否则也没有鸦片贸易,和因此引发的战争。工厂击败手工工匠行会绝非一朝一夕,即便在生产效率上已经体现出现代工业制造的优势,在设计创意上还是不及规模更小、更为分散的手工工匠。
德国在俾斯麦时代工业崛起,为后来的工业国家提供了范式。德国工业化早期是重点发展军工、重工,以基础较好的钢铁工业发展最快、最好。但是在轻工业领域,“德国货”就是仿制英国产品的廉价货。这一观念甚至传到了远东。我是上海人,租界时代的上海留下一句洋泾浜英语“嘎闷货”,指的就是廉价次品的鸡肋,来源正是英语的德国货。如果当时有金鼻子奖的话,德国产品很可能会包揽榜单大部分名额。
工业化早期的美国甚至比德国的“山寨”还要彻底,直接“克隆”——以生活成本低、发展机会多的优势吸引英国的技术人员和熟练工人移民,翻版英国工厂。但是,由于没有英国完善的工业体系支持,早期的美国“克隆货
登录后获取更多权限
网络编辑:周凡妮 校对:胡晓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