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富】重视经济下行信号

如果只盯住物价单一目标进行调控,当物价水平调控到位时,则可能出现经济硬着陆或滞胀的态势

责任编辑:余力 助理编辑 温翠玲

【指点宏观】
中国的宏观经济日趋微妙——通胀压力日紧,实体经济开始下行,未来将走向何方?应采取怎样的政策应对?经济学家们有着完全不同的看法。本报专辟此专栏,邀请一流学者讨论。

如果只盯住物价单一目标进行调控,当物价水平调控到位时,则可能出现经济硬着陆或滞胀的态势

随着宏观调控政策措施落实到位并发挥作用,我国经济在2007年二季度达到本轮经济扩张周期峰值(季度GDP增长12.7%)后,已经连续四个季度回落,实际经济增长速度已接近或低于10.5%左右的潜在经济增长速度。

今年1-5月份,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外贸顺差、固定资产投资、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等指标的增长,相较于去年同期,都有不同程度的放缓,经济增长由偏快转向过热的风险基本消除。在经济增长回落的同时,经济发展中出现了不少隐患和潜在风险。

首先是物价将继续高位运行,5月份CPI上涨7.7%,虽有所趋缓,但价格总水平依然过高。同时,工业品出厂价格和投资品价格指数还在逐月攀升,上游产品价格向下游传导的压力出现加大的趋势。

从未来看,社会总供给和总需求基本平衡为控制物价总水平上涨创造了有利的宏观经济环境,只要继续实行从紧货币政策,需求因素不是影响物价的主要因素,物价上涨主要表现为输入性和成本推动性。

原因在于,一是国际石油和农产品价格继续上涨。我国是一个大国开放经济体,近年来对国外资源的依赖程度日益提高,增加了石油、农产品和其他矿产品等初级产品的需求,世界初级产品价格上涨有中国需求因素。但美元贬值和全球流动性过剩才是世界初级产品价格上涨的主导原因。次贷危机爆发后,美联储在8个月内连续7次降息,把联邦基金利率从5.25%下调至2%。同时,协同欧洲中央银行、英国、日本等多次向银行体系注入大量流动性。在全球股市和房市低迷的情况下,流动性过

登录后获取更多权限

立即登录

网络编辑:老黄

欢迎分享、点赞与留言。本作品的版权为南方周末或相关著作权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否则即为侵权。

{{ isview_popup.firstLine }}{{ isview_popup.highlight }}

{{ isview_popup.secondLine }}

{{ isview_popup.buttonTex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