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NGO崛起之路
台湾的NGO能发展起来,最重要的经验就是学者介入。大陆的NGO一直没能健康发展,不妨试问,我们的学者在哪里,以什么为最高追求?
责任编辑:戴志勇
■ 编者按:1987年“解严”后,台湾NGO蓬勃发展。经“9·21”抗震洗礼,这个知识分子主导下的群体,在法治精神下已可做到聚散有度,开合有节。本文详尽真切地呈现了台湾NGO的崛起历程,或可为大陆提供镜鉴。
作者在台湾九份小镇,该镇为“9·21”地震重创地,已经恢复如初。 作者供图
在1999年“9·21”地震前,台湾NGO经历了12年曲曲折折的磨砺。
今年4月21日我去台湾学习台湾农会的组织经验,6月19日凌晨才回到北京。我在台湾知道汶川地震,连夜赶写政策意见通过社科院上送。但是,还能为抗震做什么?我选择了实地考察台湾“9·21”抗震经验,力争将他们的经验带回来。
我走访了“9·21”地震震中南投县的几个乡和村庄,访谈当地农民、农民组织和NGO(non-govermentorganization,非政府组织),特地参观了在雾峰一所中学废墟上建成的世界上规模最大、最现代化的“9·21”地震教育园区(建了8年,2007年10月投入使用),还专程拜访了参与和指挥“9·21”抗震的一些关键人物,收集了几十公斤的抗震资料,随身携带回京。
民众对NGO评价超过政府
台湾“9·21”地震至今已9年。不过,上下一谈起“9·21”,都会立即提到民间社会发挥的重要作用。他们对民间的赞誉的确超过了政府。NGO的主动和全面参与,成了“9·21”抗震的标志。从物资配给、心理咨询、社会工作到政策构建、捐款监督以及发起成立“9·21”抗震基金会,台湾NGO的组织性、系统性、完善性和快速反应能力都超过了政府,这一点获得政府和社会的公认。通过“9·21”抗震,台湾NGO界形成了聚散有度的快速反应和应急机制。是“9·21”抗震这个机会成就了台湾NGO——有意识、有组织、有作为,能够号令全社会最积极的那部分力量站起来抗灾的社会主体。“9·21”震后3天,台湾联合劝募协会,一个有很多NGO加盟的非营利组织联盟就开始了联合行动,直接派出资深社工到一线组织资源调剂中心,有组织地分发各地来的捐赠物资。7天后,经一位NGO律师提议,一个覆盖全台的NGO联盟的雏形铸就。第14天,这个180家NGO参与、简称“全盟”的机构就拉开架势正式办公了。
一开张,全盟就通过表决建
登录后获取更多权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