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旅游特辑】博爱特区:两蒋威权今安在?
欢迎来到博爱特区,这里是凯达格兰,电视上经常看到的地方,也是政治权力的决斗场。
欢迎来到博爱特区,这里是凯达格兰,电视上经常看到的地方,也是政治权力的决斗场。
人们常常会在电视上看到凯达格兰大道,看到这里就像是一个民主广场。事实上,凯达格兰是其所位于的台北博爱特区的一条政治中轴线,它牵动着这片区域的政治神经。
博爱特区是以“总统府”为中心的方圆五公里区域,因为区域中央有条南北向的博爱路贯穿,故名博爱特区。在这范围内除了有“总统府”外,还有“交通部”、“法务部”、“外交部”及“司法院”等重要机关,是台湾最高领导中心,这有如大陆的天安门广场的周边区域。区内的建筑物纪录了台北建城122年的历史,从清朝末年统治、日本帝国侵略、国民党两蒋威权到民进党的政权移转,一直到如今的政党再次轮替。
满清时期,遥望北京皇权,承纳中央恩泽
博爱特区涵盖了大部分的古台北城范围,台北城历经了数任满清台北知府的建设,清代台北城是一座依据风水建立的石造城池。
台北建城始于1879年,最初由台北知府陈星聚在大稻埕与艋舺之间建设正南北向的街道,并种植竹子以培养适合建城的土地。后续建城的事务便交由台湾道刘璈办理。
台北城基本上以大屯山为背、淡水河为水的风水观而设计的。
刘璈认为之前的规划轴线对准大屯山“后无祖山可凭,一路空虚,相书属五凶”,所以把城基转向东北,轴线对准大屯火山群第一高峰七星山(海拔1120米),因此造成城内街道与城墙不平行的情况。北门之所以名为承恩门,也是因为要遥望着北方皇权——北京(承恩)的所在,最后台北城在1884年完工。
日据时期,北望日本,迎接旭日
现在博爱特区内的“总统府”,台北宾馆、台湾银行、台北邮局与“司法院”(司法大厦)等文艺复兴时代巴洛克风格古迹建筑,均为日本殖民政府所兴建。
在1895年马关条约割让台湾之后,日本殖民政府正式统治台湾,初期尚未有全面的都市更新计划。日本人将临时总督府设在清末的布政使衙门内,一直到第5任台湾总督佐久间左马太的时候,为了将清朝统治台湾的象征抹除,日本政府逐渐地将台北城内的官舍建筑拆除,建立新的政府建筑。
日本殖民政府规划总督府(现为“总统府”),一改清朝官舍的坐北朝南方位,而改以“向北、向东”的座向。这是有其“北望日本”、“迎接旭日”的政治考量,“今天的凯达格兰大道及仁爱路,即是表征这种帝国意识的‘都市中轴线’”,台北文史工作者庄永明分析。
最值得仔细参观的是“总统府”的建筑格局,日本台湾总督府于1907年悬赏5万元日币公开为总督府征图,最后选择了知名建筑师森山松之助设计的高塔、壮阔庄严的巴洛克建筑模样。
台湾总督府于1912年6月正式开工,在1919年3月告竣,随后,这栋当时全台湾的最高建筑物就一直是日本统治台湾的明显雄伟地标。
从凯达格兰大道往“总统府”正面看去,高耸的中央尖塔、左右两翼两百米的拱廊与侧边的角塔,就像是一把利剑笔直插入台北市的中央,从“总统府”上方鸟瞰,更可以发现整个建筑呈现一个“日”字,把日本统治台湾的野心表露无遗。
为了体现日本帝国主义的威权殖民统治,掌握殖民地的司法与经济大权,日本政府在总督府的右侧,于1929年兴建了司法大厦,成为日治时代台湾最高的司法审判机关。
仔细观察,可以发现司法大厦与总督府的建筑风格迥异。因为该建筑建构设计的1930年代,现代建筑主义兴起且渐渐盛行。受此影响,司法大厦虽仍有文艺复兴式的华丽,但在外观与饰带上已呈现过渡型的平实,外墙大量贴有北投产绿色釉面砖。
1933年,日本政府在总督府的左侧,兴建了劝业银行旧厦(现为台湾银行),设计采用南美的玛雅建筑风格,外观约是正面50米侧面40米的凹字矩形建物。该建物最特殊的,是在八石柱与四端柱头山墙都有以假石构成兽(狮)面雕饰及卷曲植物纹样作为装饰。整体除了给人稳重与安定感之外,也带有日治时期建筑少见的中南美洲神秘感觉。
从总统府沿着凯达格兰大道往东走一百米,就是地址为凯达格兰大道1号的台北宾馆。走过百年岁月的台北宾馆,一直是台湾政治的核心。前身是日治时期的“台湾总督官邸”。
台北宾馆起造于1899年,地基东西向长,呈矩形,建筑主体坐北朝南,为砖及石材、钢筋混凝土构造之两层楼建筑物。
台北宾馆被喻为台湾最典雅的巴洛克式住宅建筑。受到日本于明治维新后引进的西方历史样式建筑影响,台北宾馆建筑屋顶为马萨(Mansard)式样,柱面为高耸罗马柱,宾馆内有巴罗克式花叶雕饰,金箔缠绕细脚纹路的垂吊水晶灯,样式华丽,外有日本近代池泉式庭园。四面留设宽广的阳台,与东南亚的欧美殖民城市的官方建筑相似。三楼东南隅有阳台,节庆时可观赏游行队伍、眺望街景。
台北宾馆原为日本台湾总督之“总督官邸”,日治时期,日本皇戚贵族、政要络绎不绝,皇太子裕仁(日皇昭和)访台也曾下榻在此。日本战败后,当时的中国外长叶公超和日本外相河田烈两人,于1953年在此处签订了“中日和约”。
两蒋时期,封闭式的威权中心
1949年,日本战败,国民党政府接管台湾后,并未对台北城内的建筑进行大规模的改造,从政府办公建筑、主要道路到公园绿地,大部分依照日治时期留下来的设施继续使用,只重修总督府的建筑主体。
因为原先的日本总督府,在1945年“二战”末期的台北大空袭,遭到美军轰炸命中,导致坍塌不堪使用。
战后,台湾省行政长官公署为了拍蒋介石的马屁,将日本总督府改名为“介寿馆”,连府前的大马路也改成介寿路,并着手重修“总统府”,直至1948年底才恢复旧观。
在重修期间,发生了一部插曲,就是负责重修“总统府”的建筑师李重耀,发现到原先耸立在中央尖塔的旗竿,已经毁损不堪,而国民党政府还要求加长旗杆的高度,以显示蒋介石的威权,李重耀苦思许久,只好把两支高射炮炮管焊成旗杆。
陈水扁时期,开放空间
在国民党政府戒严时代,博爱特区是以“总统府”为中心划出的一块特殊政治区,到处可见到理着平头的便衣安全人员监视着行人。
解严前,这里是敏感的军事管制地区,“总统府”门前的重庆南路与介寿路,严格禁止单车与机车进入,民众不小心骑车进入的话,立刻会被警察开罚台币三百元的罚单。
介寿路是国民党两蒋威权时代,人民向政治中枢表达效忠的广场,每年十月十日都会在此举办盛大的“国庆”阅兵大典,动辄封路一周时间,造成民众的交通不便。
但随着政治解严及民主意识抬头,博爱特区不再是威凛不可犯的禁地,陈水扁在1994-1998年担任台北市长期间,政治嗅觉敏感的他,下令将介寿路改成凯达格兰大道,以台北原住民凯达格兰族为路名,拉拢原住民,同步开放了机车与单车的管制措施。
陈水扁也把特区内的台北新公园,改成“二二八”纪念公园,从此成为台北最著名的同性恋天堂,白天都是老人家在公园里面运动,晚上则是聚集了大批的同性恋同志。
2000年,陈水扁当选了“总统”之后,2006年3月25日更将“总统府”门楣上的介寿馆匾额摘除,更名为“总统府”,彻底抹去国民党两蒋的威权色彩。
迄今凯达格兰大道已从阅兵的广场,蜕变为社会运动表达诉求的重要舞台,也是台北市举办飙舞、直排轮赛等趣味活动的欢乐现场。
水能载舟,亦能覆舟。陈水扁所开放的博爱特区政治禁区,却在2006年9月9日之后反倒成了反贪倒扁人民轰他下台的平台,这可能也是他从来没有想过的一天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