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丝路新驼铃】“跑遍全城只买到一棵白菜”已成过去时
“1998年过春节,大家想吃顿饺子,结果跑遍全城只买到一棵大白菜!”
“1998年过春节,大家想吃顿饺子,结果跑遍全城只买到一棵大白菜!”
“满桌都见绿”
在“丝路新驼铃”采访组出发前,我们曾经或多或少担心,中亚之行会过上“天天吃肉喝奶满桌不见绿”的日子。
不怪我们多虑,关于草原民族与农耕民族饮食习惯的不同,史书自古有记录。据《史记•匈奴列传》记载:“匈奴之俗,人食畜肉,饮其汁……”又载:“得汉食物皆去之,以示不如湩酪之便美也。”湩即乳汁,酪是用动物的乳汁做成的食品,即奶酪,奶制品。草原民族认为,吃粮米远不如奶酪方便香甜。
这说明,在两千多年前,草原民族就把奶和奶制品当成了他们的日常饮食。
为了适应经常变换牧场和迁移住所的草原生活,哈萨克牧民特制了一些便于携带的方便食品。比较有名的一种用小米炒熟制成、用水冲饮的“米星茶”。
说是茶,实际上是稀汤,帮助消化、解腻,吃完肉食后饮用会感到特别舒服。由于小米中含有碳水化合物、钙、磷、铁、胡萝卜素、硫胺素、核黄素、尼克酸等营养元素较多,常饮用能弥补在草原上长期缺乏蔬菜所造成的营养不足。
在我们的印象中,哈萨克斯坦每日三餐都有蔬菜水果供应几乎是不可能的事。自然条件的艰苦、游牧环境的不稳定性,都造成了蔬菜种植的困难。
然而,当“丝路新驼铃”采访组来到位于哈萨克斯坦西北部的阿克纠宾采访时,发现如今在阿克纠宾,草原民族的饮食习惯虽然被保留下来,但一年四季吃上新鲜蔬菜已经不是什么稀罕事儿。这里的蔬菜品种齐全,餐桌上绿色一点不少,尤其是沙拉的种类特别丰富,一改曾经的刻板印象。
比如,常见的蔬菜除了佐餐的土豆、洋葱、番茄,还有茄子、西葫芦、黄瓜、各种菌类。草原游牧民族对于蔬菜更喜欢生吃,洋葱生吃是很普遍的吃法,基本上吃肉的时候都会陪着生洋葱或者焙烤过的洋葱;沙拉的种类很多,中亚五国最少每个国家有两种以上自己的沙拉,加上俄罗斯及其他东欧国家的沙拉,在外就餐时基本不会重样儿,讲究点的当地人基本上每餐都有沙拉。
可以说,如果你现在有机会去阿克纠宾,不用再担心“营养不均衡”的问题了。阿克纠宾已经有多个蔬菜大棚,新鲜蔬菜早已成为当地寻常百姓餐桌上的家常菜。
为了一棵大白菜
为了实现天天吃上蔬菜这个目标,中国石油人过去二十年不断参与其中,贡献努力。
阿克纠宾位于哈萨克斯坦共和国西北部,主要为哈萨克族和俄罗斯族,另外还有少数格鲁吉亚族、亚美尼亚族等。这里属寒温带大陆性气候,一月份平均温度零下17度,历史最低气温零下47度,七月份平均温度22度,最高温度45度。
阿克纠宾坐拥丰富的石油、天然气资源,石油产业是当地经济的支柱。在这座名副其实的石油城,聚集着众多石油公司,中油阿克纠宾油气股份公司是其中规模最大的企业。
1997年6月,中国石油通过股份收购接管阿克纠宾公司,阿克纠宾项目成为中国石油在哈萨克斯坦开展的第一个油气合作项目。第一批接管阿克纠宾油气股份公司的21名中国石油人抵达阿克纠宾市后,后勤物资保障几乎为零,他们一直靠吃没有蔬菜的哈餐和方便面维持生活。
那年冬天阿克纠宾格外冷,最低气温达零下四十多度。在“依列克”宾馆,有的专家睡前喝的热水杯都结了冰,半夜冻醒只能穿着棉衣裹着被子在房间里原地跑步取暖,有人甚至躺在浴缸里取暖,因为浴室有热水。
“1998年过春节,大家想吃顿饺子,结果跑遍全城只买到一棵大白菜!”费尽周折,第一锅饺子煮出来已经到了中国大年初一凌晨一点。专家们几个月没有吃到家乡的味道了,只听“喀嚓”一声,时任副总地质师的徐安平用力过猛,居然把吃饭的铁叉子咬断了一角,连同饺子一起吞下了肚。
至今,“全城买白菜”的故事仍在中油阿克纠宾公司广为流传。但如今这些已经成为过去,只作“忆苦思甜”。
2001年,中油阿克纠宾公司投资287.3万美元建设了一座面积为4400平方米的现代化温室蔬菜大棚。4400平方米的蔬菜大棚年产量达90吨,意味着可为当地居民提供一年四季新鲜蔬菜。
类似这样回馈当地的项目不只是蔬菜大棚。从1997年开始,公司购买了位于阿克纠宾市北郊的“石油工人”综合疗养基地并对其进行改造。每年六月,盛夏来临之际,公司都要在疗养基地举办为期三个月的夏令营活动。目前,中油阿克纠宾公司的这座夏令营,已成为整个阿克纠宾州乃至西哈地区特别知名的夏令营,同时也是阿克纠宾州儿童心中的乐园。
据悉,中石油在哈萨克斯坦社会公益活动累计投入超过3亿美元,200多万人直接受益。其中,2009年和2010年,中油阿克纠宾油气股份公司分别荣获哈萨克斯坦政府“最佳社会贡献奖”和“最佳社会责任奖”。2015年,阿克纠宾项目再次荣获哈国企业责任总统奖。
可以说,以成功中标哈萨克斯坦阿克纠宾油田开发项目为标志,中国石油拉开了在哈油气合作的序幕。二十年中,中石油获得了哈国政府和民众的认可和支持,实现了企业与社会的共同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