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资:楼市盛宴远未结束

“我现在要做的就是准备好现金,等待熊市。”一位外资代理人坦承。有多少人在做着同样的准备?

责任编辑:余力 助理编辑 温翠玲

2008年,中国楼市温度骤降。但外资中的许多长期玩家对中国的兴趣远未衰减,他们正在等待熊市,这将是他们的黄金交易期。

相比烈火烹油般的2007年,2008年中国楼市的温度骤然冷却许多。过去蜂拥而来的海外基金,今年的表现大相径庭,有的离席散去,有的耐心等待下一道大菜,有的则依然渴望加入以分一杯羹。

中国地产的这场盛宴行将结束?在国际资本圈里,这样的言论并不鲜见。现在就抛弃中国地产市场?结论似乎远非如此。5年来,外资对中国房地产市场的渗透和影响已蔚为可观,他们中的许多长期玩家对中国的兴趣远未衰减,事实上,他们正在等待熊市,这将是他们的黄金交易期。

来来往往

有人忙着出去,也有人想着进来,交易并未因此清淡。

天下热钱,熙熙攘攘,逐利而来,逐利而往。经济表现优异的中国,随着人民币升值的启动,过去几年内迅速蹿红,成为国际资本的头号角逐目标。

其中,房地产行业磁场强大。据中国商务部统计,2006年来,房地产已经成为仅次于“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的第二大外商投资行业。这些资本主要来源于港澳台地区、欧美及新加坡和东南亚地区三大区域。

活跃在中国房地产市场的外资基金保守估计也有两百家之多,他们携重金而来,赚巨资而去,“有了风险跑得比兔子还快”。昨天他们还在中国四处找项目,今天,他们中的一些开始退出。

2003年7月,摩根士丹利房地产基金率先进入上海房地产业,投资了核心地段卢湾区“锦麟天地雅苑”项目,5年之后,他们再次开风气之先:摩根士丹利资产管理部人士向记者透露,目前他们有意出售锦麟天地和华山夏都两个项目。作为在上海持有地产资产最多的国际投行之一,这是大摩首次在沪出售所持项目——虽然,上述人士否认看淡上海楼市,并称出售只是他们的常规操作。

据悉,开始“常规操作”的以第一批进入中国房地产市场的外资大投行为主,除大摩外,花旗、高盛也分别出售了在上海的大型办公物业。

市场进入调整期,坏消息不断传来,成交萎缩、信贷紧缩、企业资金链岌岌可危,外资的抛售加重了市场上开始弥漫的利空气氛。

也有分析指出,这些国际大投行近期套现的行为或许并不意味着他们看空中国,而可能是为了弥补他们在美国次贷危机中遭受的巨额损失。他们不仅抛售在中国的资产,在日本、东南亚等国也是如此。“这次的情况不同于以往。”在市场上浸淫多年的EI(国际私人股权基金)高级副总裁、中国区首席代表魏松说,“内部、外部

登录后获取更多权限

立即登录

网络编辑:老黄

欢迎分享、点赞与留言。本作品的版权为南方周末或相关著作权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否则即为侵权。

{{ isview_popup.firstLine }}{{ isview_popup.highlight }}

{{ isview_popup.secondLine }}

{{ isview_popup.buttonTex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