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再定义 “领馆第三城”

国内城市中,领馆数量位居前两位的是上海和广州,分别有108家和58家,其它城市实际上也只能将追求“第三”作为最高目标。成都已是名副其实的“领馆第三城”。

“我们内陆城市要开放,首先就要做战略通道、做枢纽。这种模式也不是我们首创的,全球可以叫‘无水港’的城市还有很多。”

责任编辑:吴天适 助理编辑 温翠玲

2018年10月5日,成都林盘和绿道上的道明竹艺村。(视觉中国/图)

(本文首发于2018年11月8日《南方周末》)

国内城市中,领馆数量位居前两位的是上海和广州,分别有108家和58家,其它城市实际上也只能将追求“第三”作为最高目标。成都已是名副其实的“领馆第三城”。

“我们内陆城市要开放,首先就要做战略通道、做枢纽。这种模式也不是我们首创的,全球可以叫‘无水港’的城市还有很多。”

以色列驻成都总领事馆首任总领事蓝天铭的任期结束了。2018年9月26日,他乘坐从成都直飞以色列特拉维夫的航班回到以色列,那也是这条航线的首个航班。

“直航的开通也是我们四年工作重要成就之一。我也非常荣幸能够成为第一批旅客,乘坐这一航班回到以色列,为我四年的任期画上一个圆满的句号。”2018年7月30日,蓝天铭在电子邮件中写下离任感言。

4年前,以色列驻成都总领事馆开馆,蓝天铭主动申请作为首任总领事,来到这座“充满着无限机遇与潜力”的城市。这四年中,每次往返,他都必须从北京、香港或曼谷转机,耗时15小时以上。但随着中国中西部地区首条直飞以色列的航线开通,他的离任之行缩短了5个小时。

“直航是果,因是两地人民越走越近。(自领馆设立后)越来越多成都人去以色列,越来越多以色列人来成都旅游、寻找机会,加速了直航的开通。”8月22日,以色列驻成都总领事馆副总领事崔梧蕤坐在领事馆办公室里,与南方周末记者谈起以色列与成都的缘分。窗外是成都最繁华的太古里商圈,国际品牌云集,游人如织。

无论是作为外交官,还是作为生活在蓉城的外国人,崔梧蕤都对成都这座偏居西南腹地的内陆城市展现出的“开放态度”感受至深。

曾经“蜀道难”的成都,如今正通过百余条国际航线和中欧班列联通全世界,国际友城达35个。截至2018年9月,在蓉领事机构已达17个,成都的“朋友圈”遍布四海。

成都“开放态度”的展现,当然不仅在于广交好友,喜迎宾客,更在于制造机遇,创造条件。当前,成都天府国际机场正在建设之中,建成之后,成都将成为国内除了北京、上海之外,第三个有双国际机场的城市。

不久前,崔梧蕤受邀参加成都市对外开放大会时,就直言成都的开放“非常值得学习”。

打破闭塞的“西部宿命”,站上对外开放的高地,是成都谋变的必答题。

2018年3月,从空中俯瞰天府国际机场建设工地。(视觉中国/图)

“熊猫”这张牌当然要打

以色列是第12个在成都设立领事馆的国家。2018年4月11日,随着奥地利驻成都总领事馆开馆,外国获批在蓉设立的领事机构达到17家,成都已是名副其实的“领馆第三城”。

国内城市中,领馆数量位居前两位的是上海和广州,分别有108家和58家,其它城市实际上也只能将追求“第三”作为最高目标。

相比上海、广州对外开放历史的悠久,身处四川盆地的成都,靠什么吸引外国领事机构纷纷入驻?

很多人拿这个问题“为难”黄涛。每当此时,这位成都市人民政府外事侨务办公室领事涉外处处长就摆摆手:“这个真没什么好说的。”

黄涛不是故作谦虚。他的解释是:“(国家)设领馆和企业落户不同,会把一座城市的战略地位看得更重。他们认为成都是中国西部的一个战略要地,这是设领的基本考量。”

不过,中国西部的战略要地,不止成都一城。在“基本考量”之外,如何吸引各国在中国多设立一座领事馆,且将新设立的领事馆落在成都,依然煞费思量。

黄涛形容他的工作就是“代表城市交朋友”,而奥地利这位朋友是成都的老朋友了。

早在1983年,成都就与奥地利第三大城市林茨结为友好城市。成都有时也到奥地利举办城市推介活动,或者双方合作进行文艺演出。“过去几年还是(在)打基础,不然决策者连成都在哪、什么情况都不知道,你让他们怎么做选择?”黄涛说。

向外国人“推销”成都的过程中,黄涛也摸索出一些规律:“一定要先说城市气质,接下来才说经济活力。成都自古以来就是一座开放包容的城市,这对外国人很有吸引力。”

“推销”时,“熊猫”这张牌当然要打,一说熊猫,外国人就觉得亲切,而且相信这座城市周边生态良好。然后再介绍成都的主要领馆——“它的带动作用无与伦比”,此外还有已落户的世界500强企业工厂——“标杆性的,说明环境适合制造业人才”。

华西医院和国际学校也须隆重介绍。黄涛的经验是:“你问外交官愿不愿意来成都,他首先要问小孩去了能不能读书。你和他说GDP数字多高,他听着(只觉得)不错;你说有三所国际学校,他立马想要跟你交流一下。”

成都发展越好,黄涛对外“交朋友”时底气就越足。2013年,蓉欧国际快速铁路货运直达班列(简称“蓉欧快铁”,2016年正式更名“中欧班列”)开行,极大增强了争取沿线国家来蓉设领的说服力。

最典型的是波兰。蓉欧快铁最早开通的线路终点在波兰罗兹,“当时我们一见到波兰朋友就说,您(波兰)应该来设立一个领馆。”2015年,波兰驻成都总领事馆开馆,首任总领事卡夏称,借助中欧班列促进波兰和四川的贸易往来,正是波兰领馆的重要使命之一。

波兰以外,自2013年起,澳大利亚、新西兰、以色列、捷克、瑞士等国家接踵而至,在成都设领。2018年,奥地利终于来了。至此,获批在蓉设领的17个国家中,有9个来自“一带一路”沿线。

2018年4月11日下午3点,在悠扬的莫扎特小提琴奏鸣曲中,奥地利总统亚历山大·范德贝伦和总理塞巴斯蒂安·库尔茨,共同见证奥地利驻成都总领事馆正式开馆。国家元首和政府首脑同期访蓉,这在黄涛的印象中是“前无古人”的。

中欧班列功不可没

奥地利驻成都总领事馆开馆次日,奥地利总统、总理一行来到位于青白江的成都国际铁路港,在午间的阳光中为首班直抵奥地利维也纳的中欧班列送行,41个集装箱满载着LED显示屏、轮胎、机载配重件、灯具等总值约150万美元的货物,最终由霍尔果斯口岸出境,途经哈萨克斯坦、俄罗斯、斯洛伐克等多个国家,全程运行约9800公里。

14天后,已回到维也纳的奥地利总统又在明媚阳光中,迎接这趟列车的抵达:“我在成都与这辆漂亮的中欧班列告别,今天我又在这里来迎接它。因为我相信它不仅仅是中奥经济友好交流的信号,同时也是文化友好交流的信号。”

“原来沿海开放的格局中,成都是开放的后沿。现在依托我们铁路、航空枢纽的发展,变成了西向、南向开放的前沿。”成都市规划局副局长曾九利告诉南方周末记者,面对对外开放格局的变化,成都“必须抓住这个机遇”。

对于打造国际铁路枢纽,从成都出发的中欧班列功不可没。

成都从一开始就推出公共班列,定期发车。

“做枢纽,除了要有量的支撑,还要有稳定的运力保障。有些城市是货装满了再走,我们不是。我们第一年(2013年)每周一班,雷打不动,来多少货都开。”成都市口岸与物流办公室(简称“物流办”)副主任张弛说,“这取决于一个城市造港的初心。”

定期发车意味着不能保证满载,但好处也是显而易见的:市场会形成稳定预期。

“方便企业组织货源。企业知道今天有一班,就可以提前把货发过去。如果今天开,明天不开,没有固定的时刻表,那就很难响应客户的需求。”张弛说。

成都国际铁路班列有限公司操作部副部长马飞告诉南方周末记者,成都的定位是保证公共班列稳定开行、兼顾满足客户的定制化需求:“在空运、海运间有个新的运输方式供客户选择,我们是在培育市场、转变客户观念。”

第一年四十多列,第二年七十多列……五年后的2018年,每天从成都至欧洲间往返的班列已不少于3列(包括公共班列和定制班列)。

2018年6月28日,一列载着液晶显示器、笔记本电脑等电子产品的列车缓缓驶出青白江,驶向荷兰蒂尔堡,标志着成都成为国内首个实现中欧班列累计开行达2000列的城市。

主流媒体的报道对此予以盛赞:“经过五年运行,中欧班列(成都)已织线成网,连接境外21个城市、境内14个城市……”“成都未来将重点打造7条国际铁路通道和5条国际铁海联运通道,通过12条大通道实现成都与欧亚大陆及太平洋、印度洋沿岸多方式、多路径快速联通,从根本上打破西部地区发展外向型经济必须依赖港口的历史,成都,一跃成为中国内陆开放新高地。”

当地时间2017年11月28日,意大利米兰至成都的中欧班列实现首发,运输时间约14天,这是成都开通的第11条国际货运班列线路。(视觉中国/图)

“造港不只是沿海城市的专利”

“我认为,造港不只是沿海城市的专利。”张弛对南方周末记者解释成都的“初衷”,“我们内陆城市要开放,首先就要做优通道、做强枢纽、做大‘无水港’。这种模式不是我们首创,全球可以叫‘无水港’的城市还有很多。”

在内陆造港,一则是打造铁路港,再则是打造航空港。

铁路港方面,张弛的想法很明确:“成都必须要避免被边缘化。”成都规划局副局长曾九利则举了一个例子:在她着手做成都市总体规划时,发现国家高铁网络规划中对成都的地位和作用不够重视,只把成都作为一个节点,没有作为枢纽。“我们提出以后,市里面非常重视,就和相关部门包括铁总联系。现在把成都的高铁网络加强了。”

航空港方面,张弛也感叹:“北上广三大航空枢纽发展那么多年,现在已经很成熟了,成都要想后来居上建成枢纽,不是一件轻而易举的事情。”

过去,成都市物流办给自己定下的目标是,每年开通三条国际航线,这更多是在做大网络。新一届市委市政府在审视后确立了成都发展国际航线网络的“新手法”,那就是“立足区位、着眼长远、客货并举、量质并重”。“我理解,这就是要求我们从过去单纯的做大网络转向做优网络、做强枢纽。对现有网络要条分缕析,对未来规划要有条有理。”张弛说。

于是,“深耕欧非、加密美澳、覆盖亚洲、突出东盟”的国际航线发展战略很快呈现,发展路线图也跃然而出:到2022年,重点打造48条服务于G20国家间政商联系的精品商务航线、14条服务跨国企业生产和贸易需求的全货运航线、30条服务对外交往和国际消费的优质文旅航线,全面形成覆盖欧美澳亚非的国际航空干线网络。

“成都是中欧航路的中点,每天从我们头上飞过去的航班不计其数。我们要吸引它们(在成都)停下来。”张弛解释打造铁路港、航空港对于城市的意义,“班列、航班一旦停下来,就会给这个地方带来客源和货源。成都要做枢纽,首先是要截流——不同方向来的货在这里重新组配,再通过多种交通方式分流出去,这一定是个增值的过程,这也是物流和枢纽的价值所在。”

张弛所说的“在内陆造港”,其官方说法是——打造国际门户枢纽。这也是2018年6月2日成都市对外开放大会的主题。

“当今时代,谁成为国际门户枢纽城市,谁就能占据全球城市网络体系的节点位置,发展成为世界城市。”成都对标法兰克福、新加坡、迪拜,提出树立国际视野、放眼全球坐标,建设泛欧泛亚、向西向南开放的全球城市网络节点,成为中西部地区开发开放的重要枢纽。

新的天府国际机场其实早在2016年5月就已经开工,预计到2019年基本建成。2020年投运后,将实现年旅客9000万人次、货邮200万吨的吞吐量。此外,通过高速铁路和城际铁路的连入,天府国际机场将实现“空铁联运”,在800至1000公里范围内收集国际客流和高货值货流,使成都成为我国西南地区面向南亚、中西亚、欧洲的国际空港门户枢纽。

外贸依存度仍需提高

为了6月2日的对外开放大会,成都足足筹备了半年。高朋满座,外国驻蓉、渝、昆领事机构代表、世界500强企业代表、外国商协会代表、外国创业企业代表悉数到场。

这次会议上,成都并没有回避外贸依存度仍需提高的现状。虽然外贸依存度与沿海地区相比仍存在差距,不过在西南美国商会会长王晓东看来,成都对外资而言正变得更有吸引力。

王晓东2002年左右来到成都,他认为成都作为一个内陆城市,在吸引跨国企业进驻方面本来“没有值得炫耀的先天资本”。

成都现在每三个月举行一次外商投资企业座谈会,王晓东会提前向商会内的企业收集问题。“各个局的局长都在,当场说问题能不能解决、怎么解决。”

2017年4月1日启动的成都自贸区,被视为“高质量外资企业的集聚地”。一年多来,自贸区内已新增企业2.9万户,其中新增外商投资企业292户,85%集中在高端服务业领域。

数字的背后是,近几年,关注并愿意看好成都的外资企业,正悄然增加。

根据《财富》杂志发布的2018年世界500强企业排行榜,已在蓉落户的世界500强企业为285家,总数比2017年增加4家,达到历史新高。

从近5年的情况看,2018年比2014年总数增加23家,增幅接近9%,其中,境内企业总数增加18家,增幅达26%,高于总榜单中国企业增速。

这从另一个角度显示了成都的国际吸引力正在提高。成都也提出,要主动对照世界银行国际营商环境评估标准体系进行自我检视,建立完全符合国际规范和灵活高效的开放管理体制,打造中西部国际营商环境标杆城市。在成都市对外开放大会上,成都市领导提出,要着力打造市场开放先行城市,主动争取国家部委支持,率先在国家新一轮开放领域先行先试。

网络编辑:吴悠

欢迎分享、点赞与留言。本作品的版权为南方周末或相关著作权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否则即为侵权。

{{ isview_popup.firstLine }}{{ isview_popup.highlight }}

{{ isview_popup.secondLine }}

{{ isview_popup.buttonTex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