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造血”鱼咀村:一场产业扶贫的乡村实验

位于粤中北部山区的英德市,生态环境良好、毗邻珠三角腹地,一直是广东省经济欠发达地区。这座村庄正在进行一场国企民企联手扶贫的“造血”实验。

责任编辑:吕宗恕 实习生 方诗琪

鱼咀村村民的养鸡场。(南方周末记者 汪徐秋林/图)

(本文首发于2018年11月1日《南方周末》)

除了传统农业的种植和养殖业,碧桂园和广物控股集团扶贫工作队一致认为,文旅项目的附加值高,把鱼咀村的基础设施恢复完善好,做好相应的配套和游乐设施,结合鱼咀村本身的风景、文化历史基因,吸引城市中的人来到这里休闲旅游消费,当地的种植业、养殖业、手工业很快就能给农民带来更多收入。

位于粤中北部山区的英德市,生态环境良好、毗邻珠三角腹地,一直是广东省经济欠发达地区。2018年10月11日,南方周末记者在探访英德市鱼咀村时发现,这座村庄正在进行一场国企民企联手扶贫的“造血”实验。

2015年广东省将鱼咀村评定为省级贫困村时,这座村庄没有自来水,也未完成宽带的覆盖和普及,处于贫困线之下的114户村民年人均可支配收入低于4000元,大片荒置的农田无人耕种。

2016年,作为广东省广物控股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广物”)的定点扶贫地区,广物分派了人力和资金来到鱼咀村住村参与当地扶贫工作;2017年底,碧桂园同样派驻了专职扶贫帮扶小组进驻该村进行攻坚共建,至此,鱼咀村的精准扶贫工作有了除政府、村委之外的“第三方力量”,两年时间里,广物和碧桂园集团(以下简称“碧桂园”)在这个村庄中重点开展的产业扶贫,给这个村带来了巨大的变化。

中共中央、国务院在今年下发的《关于打赢脱贫攻坚战三年行动的指导意见》中,将产业扶贫列为一项具体的精准帮扶举措。意见指出,地方要深入实施贫困地区特色产业提升工程,因地制宜加快发展对贫困户增收带动作用明显的种植养殖业、林草业、农产品加工业、特色手工业、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积极培育和推广有市场、有品牌、有效益的特色产品……将产业扶贫纳入贫困县扶贫成效考核和党政一把手离任审计,引导各地发展长期稳定的脱贫产业项目。

经过碧桂园和广物扶贫工作队的精准帮扶,鱼咀村在经济发展和人均收入上已经实现了数倍的飞跃。

后天贫困?

广东348省道从鱼咀村大门口经过。贫困像这里挥之不去的肿瘤,让走得动的村民逃离,却把老幼病残留在了村中。

鱼咀村临江而建,因地貌形如鲤鱼跃江捕物而得名。北宋时期书法家米芾曾经在此处担任县尉。发源于广东北部山区的连江在流经连州、阳山、英德后,水势从此处逐渐走缓,随后汇入北江、流入珠江、奔向大海。这里曾是陆运和水运的交汇点,货物到了鱼咀村卸下后,被装上停靠在码头的渔船,头天出发,第二天就能到达广州。

天南地北的旅人途经此处,就有人选择在这里安顿了下来。当地村民介绍,这个1000户左右的行政村,一共有五十多种不同姓氏。作为曾经古浛洭镇13个子商埠之一,鱼咀村也曾拥有上百家商铺,江边的村镇里至今还保留着古城墙、古码头、古树、古碑、古街和古铺的踪迹。

农作物种植是这里主要的收入来源,但因为此处地势较低,水流平缓,下游还连接英德、清远、广州三个人口较密集的城区,一直以来鱼咀村都被划分为滞洪区。台风或者水患一旦来临,当年农作物基本绝收。跟随近几十年来的城镇化脚步,村上居民不断把家搬到镇上或英德市区,进城务工人员也越来越多,基础设施配套不便,水利设施年久失修,村中留下的都是些劳动能力较低的老弱病残,乡村基层治理失序的乱象也并不罕见。

“2015年以前,村集体收入每年一共只有2.6万元,基本没法开展工作。”广物驻鱼咀村扶贫工作队队长、村党总支部第一书记陈光这样告诉南方周末记者。

2016年4月,陈光受广物控股集团调派,来到鱼咀村住村参与当地扶贫工作。此前没有农村工作经历的他,来到鱼咀村扶贫的第一件事,就是入户开展精准识别工作,但由于发现村中存在的以上问题,精准识别工作只能借助当地派出所整个村的户籍记录,从零开始花了两个多月的时间逐家走访、深入每户摸底调查。“经过统计,整个鱼咀村共有5个片区,辖46个村民小组,一共933户,4398人。”陈光说,“但这是在册的数据,真正留在村里的村民很少,有的自然村甚至只剩两三户,田地从远处看一片绿色,近了才发现全是村民离开村庄前种的竹子,地全荒了。”

村中51岁的贫困户温炳光回忆,小时候他所在的村落有六百多人,到现在常住人口只剩下了九十多人,他自己因为小儿麻痹症腿脚不便,多年以来一直留在村中,今年以前,他靠的都是十几岁辍学后自学的剪发手艺来补贴生活。

2013年,鱼咀村发生了一次百年不遇的洪灾,给当年农作物收成造成了毁灭性影响,这次洪灾严重打击了当地农民的种植积极性,也让本就不多的劳动力加快了向外迁移的步伐。当时村中有人认为,种一年作物和打一年工收入差不多,但打工收入稳定,种作物一场灾害就能让一年白干,为什么要留下来种地?

“造血”实验

“种植作物有风险的话,养殖行不行?”陈光这样问自己。他的预想是,养殖业见效快,需要承担的气候风险相对比较小,对管理者的劳动能力要求也不高,这样村中的妇女老人行动不便者都能参与。

一开始,村里的扶贫小组给当地贫困户发放鸡苗,每户40只鸡,贫困户拿回去自己在家中养,三个月就能拿到市面上卖,可三个月后的结果却让陈光大跌眼镜:有的贫困户只回收上来3只鸡,还有的贫困户把原本3斤的鸡养到了两斤半,鸡的质量参差不齐,怎么拿到市场上去销售?

鱼咀村有12220亩耕地和14257亩山地,但传统观念里农民对自有土地的看重,导致基本没有人愿意把自家的空地给他人租赁、流转。2017年,鱼咀村和邻村有一块长期存在的争议地,借着这个机会,扶贫工作队争取到了这块因争议而长期闲置用地的使用权,刚好能够拿来圈养走地鸡。广物和碧桂园共同投入五十余万元兴建散养走地鸡场,场内所饲养的鸡,所得受益有90%归贫困户所有、有10%归村集体所有。

平日里,五千多只清远麻鸡在场地里上蹿下跳,村里54户贫困户负责它们的看管、养育工作,鸡场还有鸡蛋增加收入,这样算下来,每户每年大约能够最少增收1万元。靠着这个鸡场,去年鱼咀村集体收益由原先的2.6万元跃升到10万元,今年的收益预计还将达到十余万元。

但在整个产业造血、精准扶贫的实验中,除了带动村民通过养殖增收外,鱼咀村脱贫工作小组想做的还有更多。

2017年开始,陈光他们开始利用鱼咀村曾经的低洼荒地种植优良品种的水稻、玉米、花生、木瓜和蔬菜。他预计,等做通剩下个别农民的工作,将现有一百多亩水稻田连成片并进一步扩大,就能实现种植的规模化运营,还可以开展油菜花田的景观种植。粤北地区气候适宜,靠近城市群,陈光曾请教的农业专家预言,假以时日打造的英德蔬菜种植业必将能成为“南方的寿光”,形成“北寿光、南英德”的蔬菜种植格局。在扶持贫困村开拓产业的同时,能为更多的群众提供安全、优质的农产品,这也是陈光等扶贫干部心中的愿景。

“我们现在还发展了中华黑豚养殖,这种动物目前养殖的人比较少,投入小回报快,由于它的入门门槛低,技术要求不高,很适合劳动力较弱的贫困户参与。其实不管是养鸡还是养殖其他的品种,我们在这里要培育的,是农村的养殖基础和农户的养殖意识,也就是政策要求的扶贫先扶志。农户这几年间有了相应的养殖经验和信心,以后再根据自身意愿选择养别的品种也不迟。”陈光这样说道。

除了种植和养殖业,碧桂园和广物扶贫工作队还认为,文旅项目的附加值高,把鱼咀村的基础设施恢复完善好,做好相应的配套和游乐设施,结合鱼咀村本身的风景、文化历史基因,吸引城市中的人来到这里休闲旅游消费,当地的种植业、养殖业、手工业很快就能给农民带来更多收入。

2018年3月,由浛洸镇政府、碧桂园旗下的碧乡农业公司、鱼咀村委会及鱼咀街共同运营的鱼咀古城文旅项目正式启动,这次合作,浛洸镇政府以服务入股,占股一成;村委按比例投入广物集团支持的100万元资金,占股二成;碧乡以项目前期建设入股,占股三成,并待项目移交后捐赠给村集体进行后期运营管护;鱼咀街以房屋及土地入股,占股四成。项目盈利后按比例分红,优先解决建档立卡户脱贫问题,实现利润再分配。

到10月中旬,鱼咀街的村口牌坊和花海梯田已建成,生活污水处理和电网改造工程也已完工,公厕开始精装修施工,规划打造的60间特色民宿已部分完成,也即将开始营业。

碧桂园社会责任部参与鱼咀村扶贫的宋旭向南方周末记者介绍,“在农村基础设施改造的过程中,项目优先使用了当地工人、机械及材料,目前已聘请当地超过20人,直接劳务费用超过10万元,使用当地机械器材直接费用超过15万元,在一定程度上已经实现了项目向当地村民的‘预分红’。”

鱼咀村有了产业,贫困户也就有了收入。陈光告诉南方周末记者,2017年年底,所有鱼咀村的贫困户里,没有劳动能力的贫困户能够得到政府的托底保障,有劳动能力的贫困人口,人均可支配年收入平均也已经能达到15000-16000元,哪怕最少的也有9000元,这个村庄去年在收入方面已经实现了全部脱贫。

等待振兴

“但也确实担心在将来的某一天,鱼咀村会再度返贫。”陈光这样说。

若从产业体系的建设上分析,目前鱼咀村的鸡和黑豚都已经找到了固定的收购渠道,闲置土地上种植的一百多亩优良品种的水稻等各种作物在碧桂园和广物的帮扶下也不愁销路,鱼咀古城文旅项目不久就将营业,届时还会有碧桂园员工团建、入职培训等情况下的固定客源,不少外出的村民每年打工也能给家中带来固定的收益,为什么还需要担心会返贫呢?

“村民观念上的差异,是脱贫过程当中最需要被转变的。”陈光解释道。鱼咀街上有一些老房子,存在了几百年,非常具有当地特色,鱼咀街改造时,碧桂园和广物想着将它们保留、修缮之后,将来可以作为景点,代表着码头边村镇的原有历史风貌和地方特色,但是部分村民想的却是推倒旧屋、盖上楼房。

农村要发展,扶贫要可持续,干部和村民就要把目光放长远。和鱼咀村村民朝夕相处两年多后,陈光感慨,让农民多了解政策,多理解扶贫,发挥主观能动性,同时农村基层党组织要发挥战斗堡垒作用、抓党建促扶贫。

这一点宋旭同样有体会:“鱼咀村设一个党总支部和5个村小组党支部,党员111名,但党员老龄化严重,支部生活会都难以开展,党员在群众中影响力较小。”为此,广物和碧桂园党委高度重视基层党建工作,在当地进行扶贫的一项重要内容,就是在农村党建上下功夫。他们成立了一线扶贫党支部,并对贫困村干部进行短期体验式交流,还成立了党建结对共建基地,希望能从思想上给村民们树立脱贫的意志和决心。

从脱贫攻坚到巩固脱贫,再到乡村振兴,是陈光所认为的他在农村扶贫这几年需要做的工作。两年多以前刚来鱼咀村时,这里的村民对于他和扶贫工作队的工作,多是不理解和观望,参与度不高,但随着一段时间的观察,越来越多非贫困户村民也开始打听他们的做法,想要一起参与到村中产业发展和乡村振兴工作。

2018年开春后,鱼咀村开始有年轻的劳动力选择不再出去打工,留在村子里干活,“这两年村子里的常住人口也开始逐渐变多了一些,有接近一半吧。”陈光估算。

劳动力如果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实现回流,鱼咀村这样的贫困村就能实现更大发展。“我们原来在城市里强调规则、制度,但在这里更需要做的是理解、是深入联系和贴近群众,密切联系群众才能在农村接地气。扶贫工作中,农村需要的是可以带头的人,见到了实实在在的成效和好处,自然而然群众就会跟着你走。”陈光这样总结道。

后记:2018年10月17日,全国第五个全国“扶贫日”中,国务院扶贫办发布数据:经县级提出、市级初审、省级核查和公示等程序,再通过第三方评估机构专项评估检查,2017年第二批申请退出的85个贫困县符合脱贫摘帽条件。至此,2017年申请退出的中西部20个省区市125个贫困县全部脱贫。

广东亦于当日公布:累计117万相对贫困人口达到当年脱贫标准,贫困发生率从4.54%降低至1.52%以下,全省有劳动能力的贫困户年人均可支配收入达9046元,脱贫攻坚取得了决定性进展。

网络编辑:柯珂

欢迎分享、点赞与留言。本作品的版权为南方周末或相关著作权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否则即为侵权。

{{ isview_popup.firstLine }}{{ isview_popup.highlight }}

{{ isview_popup.secondLine }}

{{ isview_popup.buttonTex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