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小龙 在东西方交错中徘徊 | 佳作重读
他的人生因为几部电影而被放大,无比刺激;也因此而被缩小,除了电影,人们不那么关心他的功夫,他读书、写诗、作画的爱好,以及人之为人的紧张——妻子琳达说,“他的整个人生就在东西方交错中徘徊”
责任编辑:郑廷鑫
他的人生因为几部电影而被放大,无比刺激;也因此而被缩小,除了电影,人们不那么关心他的功夫,他读书、写诗、作画的爱好,以及人之为人的紧张——妻子琳达说,“他的整个人生就在东西方交错中徘徊”
(原文首发于南方人物周刊2013年第353期)
维多利亚港沿岸灯火密集,夜如白昼,李小龙站在高楼上,俯瞰着自己电影中的小渔村——如今完全变了样。一张半真半假的脸扭过来,用蹩脚的普通话说,“龙是不死的,因为龙从不离开水。水,就像直觉,没有形状,无法把握,却有足以改变世界的力量……不要遵循规则,而要创造规则……这是我被你们永远记得的原因。”
去世40年后,李小龙又出现在屏幕上,成为一款洋酒的代言人。
技术团队花了9个月的时间,在替身的基础上,用三维动画制作出他脸上250种表情。李小龙的女儿李香凝是这项工作的顾问。制作费用加上李小龙的肖像版权,价值不菲。这就是李小龙在这个时代复活的方式。
他必须抗争
如今很少有人再回头去看李小龙的电影,那些电影剧情简单,价值观单一——坏人必死无疑,正义总是胜利。但在当时,这些电影看起来过瘾极了。他的功夫无人能敌,把所有对手打得血肉模糊,速度极快,嘴里还发出尖厉的叫喊。这成了许多年轻人关于暴力的启蒙。美国终极格斗赛冠军史蒂芬·伯纳说,自己看完以后,总是特想回去揍他的哥哥们一顿。
另一些人从李小龙身上学到了更多。后来成为武打明星的甄子丹,也是以少数民族的身份在美国长大,他说,“李小龙刚开始拍电影时,我们中国人在外国绝对没有现在这么让人尊重,所以我是以一个中国人的态度去奉他为偶像的。”
李小龙出生在美国。父亲李海泉曾是粤剧“四大名丑”之一,长期在美国演出。“那时,美国的中国居民大多来自广东,他们都思乡心切,任何与家乡有关的东西都足以引发他们的乡愁。”于是戏曲开始在美国华人圈流行。
1940年11月27日,李小龙在一次巡演途中降生。原名震藩,取“震惊藩邦”之意,避讳祖父的名字震彪,才把震改为振。他好像很早就明白了振藩二字的含义。据母亲回忆,二战时,香港被日本占领,这孩子经常对着天空上飞过的日本飞机,竖起他的小拳头。
他是个愤怒的小孩,调皮,霸道。明明很怕蟑螂,还要把抓来的蟑螂套成一个圈,拿去吓女孩子。“遇到看不顺眼的人,脑海中立刻就会涌起一个跟他一较高低的念头。用什么去挑战他呢?第一个想到的就是拳头。”
“他有时很自我,有时也很为别人着想,有刚有柔,有顽皮也有与生俱来的慈悲。”姐姐李秋源记得,弟弟很刚烈,脾气很大,但也善良,重亲情,经常和她谈心,也经常欺负她,把她打得青一块紫一块。
为了在街头打架能够常胜,李小龙跟着叶问学咏春,后来得到拳击赛冠军。高中读英文学校,用凌厉而不规范的拳法,打进了主要由外籍学生组成的拳击队。同学们都怕了他,女孩除外。弟弟李振辉说,“虽然年轻的时候有很多女孩子追求我,但是和二哥比起来,我差远了。”打架之余,李小龙爱跳恰恰舞,得过冠军。
战后香港被英国收管,中英居民之间冲突不断。此时李小龙已在多部电影中出演角色,成为小有名气的童星。但他血性未改,继续参加街头格斗,常与英国人发生口角,拳头也总砸向老外。父亲怕他惹事,给了他100美元,让他去了美国。
到了美国,又值20世纪六七十年代,正是平权运动的高潮。人们走上街头,反对越战,呼吁种族平等。尽管他从未参加什么社会运动,
登录后获取更多权限
网络编辑:周凡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