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有同情不会改变世界” 娜迪亚:从ISIS性奴到诺贝尔奖得主

这个奖项照出了她所代表的苦难者的困境。一个本来渐渐淡出媒体视线的群体,再次为人关注,雅兹迪族战争性暴力受害者,是她们的共同标签。

责任编辑:姚忆江

当地时间2018年10月8日,美国华盛顿,2018年诺贝尔和平奖得主、伊拉克雅兹迪族少女娜迪亚(Nadia Murad)出席新闻发布会。(视觉中国/图)

(本文首发于2018年10月11日《南方周末》)

这个奖项照出了她所代表的苦难者的困境。一个本来渐渐淡出媒体视线的群体,再次为人关注,雅兹迪族战争性暴力受害者,是她们的共同标签。

凭借着行动的渴望和勇气的加持,娜迪亚选择了为她们站出来,不惜一再自揭伤疤,指证ISIS暴行。这意味着,她要在公众场合反复重温噩梦。

2018年10月8日,北京时间23时,诺贝尔和平奖得主娜迪亚在美国华盛顿的国家新闻俱乐部召开发布会,这是她获奖之后首次亮相,“正义并不意味着杀光ISIS,而是让他们在法庭上受审,承认罪行。”她用库尔德语说。

作为英文翻译,未婚夫陪着她来到各国媒体前。这时,她已经平静许多,她家人对《挪威晚邮报》表示,得知获奖当天,她曾不知所措,“只是哭”,以至于无法说话。

三天前,25岁的娜迪亚成为伊拉克历史上第一位诺贝尔奖得主,目前已在德国定居三年。

“不能更骄傲了!”获奖当天,订婚两个月的未婚夫欣喜若狂,转发了18条各界名流庆祝娜迪亚获奖的推特。娜迪亚是各国首脑和世界首富的座上宾,但这个乡村姑娘不耽于虚名,“我人生最快乐的时候,是和妈妈在我的村庄,不是会见世界领导人。”

“我想起了我的母亲,她被ISIS(伊斯兰国)杀害了。”在获奖声明中,娜迪亚说。天人永隔,是她的心结,她总共被ISIS夺走44名家人,雅兹迪族也一度被逼入种族灭绝的绝境,“至今还有1300名妇女和儿童被囚禁”。

获奖后,她的推特粉丝突破10万,她需要关注,但她更清楚,“只有同情不会改变世界”。

娜迪亚和22岁的同胞巴夏尔在一个村长大,一同遭遇磨难,又一道勇敢为族人发声,她们曾于2016年一起被欧洲议会授予萨哈罗夫思想自由奖,而这个奖项之前的得主,就有此次和她一同获得诺贝尔和平奖的德尼·穆奎格。

这个奖项照出了她所代表的苦难者的困境。如今,一个本来渐渐淡出公众视线的群体,再次为人关注,雅兹迪族战争性暴力受害者,是她们的共同标签。

“他们把我们当成动物”

灼热的风吹过尼尼微平原,雅兹迪人已在此生息数千年。他们属于库尔德族,说库尔德语。然而,伊拉克库尔德族多数信奉逊尼派伊斯兰教,雅兹迪人则自有一套信仰。

在环伺的穆斯林中,独树一帜的信仰,让他们一再遭受暴力。史上,雅兹迪人一共经历了74次种族屠杀。他们被“圣战”分子看做是“魔鬼崇拜者”。

娜迪亚和巴夏尔所在的Kocho村,位于伊拉克第二大城市摩苏尔以西的辛贾尔地区。娜迪亚曾憧憬当一名历史老师,或开一家美容院,但在2014年仲夏,席卷她家乡的ISIS,摧毁了她的世界、家庭和梦想。

ISIS一开始攻下摩苏尔时,前伊拉克国会议员Ameena Saeed Hasan认为,她的35万族胞会是安全的,“ISIS为什么会去辛贾尔?既没有石油也没其他资源。”

她错了。ISIS看中的是女人,性也是一种战争工具。

2014年8月3日凌晨2时,辛贾尔沦陷,两辆装满ISIS武装分子的白色丰田皮卡车不期而至,包围了Kocho村,他们声称,不会伤害村民。

2014年8月3日这一天,成了许多村庄生死的分水岭。很多雅兹迪人往山区逃,但位于辛贾尔最南部的Kocho村离山区很远,他们无处可逃。

娜迪亚比巴夏尔年长3岁,她对人情冷暖有更深刻的洞察。她发现,Kocho村旁的穆斯林村庄已站在ISIS这边,许多逊尼派村民与ISIS合谋。因听到风声而惴惴不安的雅兹迪村民,被邻居劝说留在村内,却不知厄运将至。

2014年8月3日到15日期间,武装分子只是包围Kocho村,并没有闯入家中。娜迪亚的家人们也曾有过幻想,相信自己会像基督徒一样被对待,此前,ISIS允许基督徒和什叶派穆斯林带家当细软离开。

被围困的日子里,她从电视看到,ISIS在屠杀其他村的雅兹迪族人

登录后获取更多权限

立即登录

网络编辑:小碧

欢迎分享、点赞与留言。本作品的版权为南方周末或相关著作权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否则即为侵权。

{{ isview_popup.firstLine }}{{ isview_popup.highlight }}

{{ isview_popup.secondLine }}

{{ isview_popup.buttonTex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