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社区的孩子 首届“理想国文学奖”得主王占黑口述

《空响炮》共收录八篇短篇小说,讲述一系列江南城市老社区的小人物故事,“他们共生一处,以迟缓的脚步追赶城市疯狂的发展速度,吞吐着代际内部的消化不良,接受一轮一轮的改造,它看似沉睡的躯壳里不停歇地涌动着复杂的事件、关系和情绪,而这些无不是基于老子、儿子、房子、票子,基于遍地皆是的生老病死。”

责任编辑:周建平

王占黑 图 / 受访者提供

首届“宝珀•理想国文学奖”9月19日在北京揭晓,王占黑《空响炮》摘取这一殊荣。此前公布的决选名单中,入围青年作家为双雪涛,王占黑,阿乙,张悦然,沈大成。

《空响炮》共收录八篇短篇小说,讲述一系列江南城市老社区的小人物故事,“他们共生一处,以迟缓的脚步追赶城市疯狂的发展速度,吞吐着代际内部的消化不良,接受一轮一轮的改造,它看似沉睡的躯壳里不停歇地涌动着复杂的事件、关系和情绪,而这些无不是基于老子、儿子、房子、票子,基于遍地皆是的生老病死。”

今年4月,《南方人物周刊》刊发了王占黑的口述文章,为我们分享她与老社区共同成长的独特体验。

去年,王占黑搬进了上海市区的一个老社区里。方形的六层楼房像乐高积木一样按码排好,老人三五闲聊,猫狗流窜其间,怎么看都是上世纪的模样。江南阴雨潮湿,天气转好时,每户阳台外的长方形晾衣架上,会立刻多出四五根平行的竹竿,晾满被子毛巾、外套内衣、鞋子袜子,像是全家衣柜的展览,更像是对太阳的狂欢。

王占黑被自家前面的一户吸引了,五根竹竿已经排满,户主又斜伸出一根,大摇大摆地架在了贴隔壁的长方形衣架上面。她说,这是南方城市人的空间生存欲望,也是生命力。

住老社区是客观现实也是主观愿望。在上海,房租均价三千左右的老社区是多数职场新人的选择。而无论是从前在家乡,如今租房,还是未来买房,王占黑都希望能一直生活在这样的小区里。

自2014年起,1991年出生的王占黑写了一系列江南城市老社区的故事,发表在各类文学期刊和媒体平台上,并于今年集结成册出版:《空响炮》和《街道英雄》。2017年“嘉润·复旦全球华语大学生文学奖”颁奖礼上,“贾平凹拿着奖牌找不到领奖人,想不到叫这个名字的人就是站在他身边的女生”,复旦大学中文系教授张新颖在《空响炮》的序中说,“稍微对比一下同龄人,就会发现这是一种不常见到的能力——把眼光从自己和自己这一代身上移开,理解和致敬前辈。”她自己也是在这样的社会空间和人际关系里成长起来的,她写老社区人日常的生活,“看起来鸡毛蒜皮、东长西短,却总格外地关乎生老病死”。

一个年轻人穿过晾满衣裳的弄堂

上世纪八九十年代,人们从弄堂搬进单元楼,逼仄的螺旋式空间变为敞亮的两室一厅。然而很快地,人们又匆忙搬出单元楼,去往更高的公寓,更大的户型。于是小区成了老小区,工人新村成了旧新村,留下来的人们构成了旧型社区在新世纪的钢筋水泥,也恰好代表着三种不容忽视的社会角色:失落的工人群体,日益庞大的老龄化群体,以及低收入的外来务工群体。

他们共生一处,以迟缓的脚步追赶城市疯狂的发展速度,吞吐着代际内部的消化不良,接受一轮一轮的改造,它看似沉睡的躯壳里不停歇地涌动着复杂的事件、关系和情绪,而这些无不是基于老子、儿子、房子、票子,基于遍地皆是的生老病死。

这个独立于“乡村”和“都市”之外的半新不旧的空间,来

登录后获取更多权限

立即登录

网络编辑:周凡妮

欢迎分享、点赞与留言。本作品的版权为南方周末或相关著作权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否则即为侵权。

{{ isview_popup.firstLine }}{{ isview_popup.highlight }}

{{ isview_popup.secondLine }}

{{ isview_popup.buttonTex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