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吧,稿费 | 封面人物

从而立之年到去世,鲁迅平均每年可以挣到16.8万银元,平均每月一到两万多银元。当时上海中学教师月薪50-140银元,小学教师30-90银元。一银元可买16斤大米,四五斤猪肉,6尺棉布

1957年,上海新文艺出版社出版了钱春绮翻译的三部海涅诗集——《诗歌集》《新诗集》《罗曼采罗》,单是《诗歌集》,钱春绮就拿到8000元稿费,当时普通人一个月的工资只有几十元

责任编辑:杨子

插画 / Nath

从而立之年到去世,鲁迅平均每年可以挣到16.8万银元,平均每月一到两万多银元。当时上海中学教师月薪50-140银元,小学教师30-90银元。一银元可买16斤大米,四五斤猪肉,6尺棉布

1957年,上海新文艺出版社出版了钱春绮翻译的三部海涅诗集——《诗歌集》《新诗集》《罗曼采罗》,单是《诗歌集》,钱春绮就拿到8000元稿费,当时普通人一个月的工资只有几十元

2010年文学期刊普遍上调稿费之前,中国作家和翻译家的稿费长时间维持在千字60-80元。经过两次上涨,目前少数文学刊物稿费可达千字千元,而文学翻译的稿费至今仍在千字80元左右。

回望过去120年的稿费变迁就会发现,作家与翻译家的稿费水平总体呈下降趋势。20世纪初,稿费制度确立。新中国成立初期,作家与翻译家靠一本书的稿酬便能买下北京一座四合院。“文革”时期取消稿费制度。改革开放后,文学在80年代迎来繁荣,这也是稿费“最后的好时光”。进入90年代,作家与翻译家稿费多年偏低,而物价持续上涨,这一群体的生活大多与富裕绝缘,无正规职业者甚至入不敷出。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各行各业精英在掘金的路上八仙过海,一路狂奔。作家与翻译家持续为社会贡献精神财富,但他们的汗水远未得到相应的经济回报。这样的失衡大大抑制了作家与翻译家的积极性。如今,他们中的相当部分几乎全靠热爱和情怀勉力支撑。

2010年、2016年,文学期刊《收获》《上海文学》涨过两次稿费,第一次提高到千字500元,第二次提高到千字800至1000元。《人民文学》《花城》等文学杂志也随之提高稿费标准,而在2010年之前,全国文学杂志的稿费维持在千字60-80元。

维持多年的稿酬标准使文字价值肉眼可见陡降。《花城》主编朱燕玲记得,毕飞宇1991年在《花城》发表处女作《孤岛》时,这篇5.5万字的中篇小说拿到一千七百多元稿费,几乎相当于他三年的工资。到了2012年,毕飞宇一个中篇只能拿到几千块,相当于一个月的工资。接受采访时,毕飞宇说:“尽管我写作事实上与稿酬无关,但拿到稿酬,多少还是会心有不爽,只能感叹文学创作贬值得太厉害。”

尽管《花城》已经将稿费提高到千字500-1000元,但遇上想要靠文学谋生的作者,朱燕玲和副主编李倩倩还是会劝他:“找个主业,把写字儿当业余爱好吧。”

与文学创作一同贬值的还有作家的地位。20年前,作家潘向黎对写手说:“你有当作家的潜质,应该潜心搞创作。”对方会半开心半惶恐地说:“我真的可以吗?”现在她对别人说同样的话,对方会回她:“我不要,我要还房贷,我要养家。”

翻译家的境况更恶劣。《世界文学》杂志的翻译稿费为千字120元,编辑部主任苏玲称“这已经是行业内中等偏高的水平”。据她所知,大部分出版社达不到千字100元。《花城》出版社出品“蓝色东欧”系列丛书,主打东欧各国较小众的经典作品,因申请到专项基金,目前可以提供千字100—110元的稿费,译者都十分开心,他们都是靠别的工作养文学。丛书中的波兰语译者赵刚是波兰总统访华时的翻译,他做同声传译是以小时计酬,翻译一本书的稿费他做同传几天就能赚回来,但翻译一本书他得打磨几年,完全靠热爱。

鲁迅

回溯历史,稿费并非一直如此。鲁迅靠稿费过着优渥的生活;老舍和刘绍棠凭着一本书的稿费在北京买下四合院;二十多年前,毕飞宇也曾一个中篇赚到好几年的生活费。

《鲁迅全集》 1938年初版 图 / 北京鲁迅博物馆提供

经济发展,物价上涨,稿酬标准长时间在低水准上一动不动。后来奋起直追,已远远赶不上物价增速。作家群体落在了起飞的经济的后面。毕飞宇曾为作家现状感到忧心:目前文学消费呈较低端的状态,比稿酬更让人痛心的是整个文学生态的不健康。现在作家很多时候都会陷入一个粗鄙的语境,没人尊重文学,没人尊重作家和诗人。

身陷如此尴尬的境地,作家怎样才能过上体面的生活?

民国时期

稿费推动现代文学发展

“稿酬”一词的前身为“润笔”,最早可追溯到西汉司马相如因作《长门赋》而得黄金百斤一事,宋代洪迈在《容斋随笔》中写道:“作文受谢,自晋宋以来有之,至唐始盛。”

随着我国近代出版事业的发展和出版制度的形成,报业、出版业已经完全市场化运作,20世纪的中国作家第一次可以通过自己的精神产品获得经济上的报酬。到了“五四”时期,以字数和版税计酬已经相当流行,至此中国拥有了第一批真正意义上的职业作家。

1898年,南洋公学筹建译书院,张元济受聘主持,组织翻译出版了一些西方思想的书籍。后张元济加入商务印书馆,设立编译所,推出西洋东洋科学书籍。

1910 年, 清政府颁布中国第一部《著作权律》,承认了文学商品化,稿费与著作权得到法律保护,保障了职业作家的生存。

同年7 月,《小说月报》创刊,“征文条例”规定了四等稿酬:“甲等每千字五银元, 乙等每千字四银元, 丙等每千字三银元, 丁等每千字两银元。”1913年,鲁迅以周倬为笔名在《小说月刊》发表小说《怀旧》,收到稿费五块银元。

辛亥前已流行按字数计酬的稿费制,包天笑回忆:“这时上海的小说市价,普通是每千字二银元标准,这一级的小说已不需修改。也有每千字一银元的,甚至有每千字仅五角的, 这些稿子大概要加以修改。”

1916年,陈独秀主编《新青年》月刊时宣布:“来稿无论或撰或译,一经选登,奉酬现金。每千字(译文)二银元至(撰文)五银元。”1918年,《新青年》发出启事:投稿简章业已取消,所有撰译,悉由编辑部同仁共同担任,不另购稿。

此时《新青年》编辑部成员大多拥有报酬丰厚的职位,陈独秀任北大文科“学长”,月薪300银元;胡适任文学教授,月薪280银元;鲁迅在教育部担任公务员,月薪300银元。1918年至1922年,《鲁迅日记》中,未见一次稿费记载。

1911年到1919年,1银元可买30斤上等大米,8斤猪肉,10尺棉布。按照《1918-1980年北京社会状况调查》,20世纪20年代北京一个四五口人的劳动家庭,每年伙食费132.4银元。当时一个标准家庭的贫困线定位在每月收入10银元以下。

到1922年,文化人开始注重稿费和版税收入,文学研究会、创造社、南国社……都进入了市场。鲁迅也在1926-1927年完成了公务员向自由撰稿人的身份转换。在这个阶段,名作家茅盾、巴金、老舍、田汉、曹禺、丁玲、沈从文等人,都可以全职写作,靠稿费生存。

1930年代,千字两至三银元是

登录后获取更多权限

立即登录

网络编辑:邵小乔

欢迎分享、点赞与留言。本作品的版权为南方周末或相关著作权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否则即为侵权。

{{ isview_popup.firstLine }}{{ isview_popup.highlight }}

{{ isview_popup.secondLine }}

{{ isview_popup.buttonTex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