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秘北京互联网法院这座法院,在虚拟空间真实运行
网上案件网上审理,当事人只需要刷脸就可以进入网络庭审。创新互联网案件审判规则、促进互联网治理法治化,是改革的更高目标。
责任编辑:苏永通 助理编辑 温翠玲
(本文首发于2018年9月13日《南方周末》)
网上案件网上审理,当事人只需要刷脸就可以进入网络庭审。创新互联网案件审判规则、促进互联网治理法治化,是改革的更高目标。
杭州互联网法院处理的案件,网购纠纷约占七成。而北京2017年的网购纠纷案件数量,在应由互联网法院审理的案件中占比不到10%。
司法解释中未使用“网络实名认证”的表述,最高法司改办:“并不排斥实践中适用能够科学确认身份真实性的网络实名认证方式。”
法官席对面,是占据一整面墙的大屏幕;原告、被告“足不出户”,但他们的身影以1∶1的比例显示在大屏幕上;语音识别系统实时进行庭审记录……
这一幕,将出现在北京互联网法院的网络法庭中。
2018年9月9日,北京互联网法院挂牌成立。该院以“网上案件网上审理”为原则,当事人不需要到法院,就可以实现起诉、调解、立案、送达、庭审、宣判、执行等全部或部分诉讼环节的网络化办理。
电子诉讼平台已正式对社会公众开放。截至10日18时,平台共接到网上立案申请207件。“抖音短视频”诉“伙拍小视频”信息网络传播权纠纷案,将成为北京互联网法院受理的第一案。
“案件多,制定规则的资源就多”
第一次背着书包走进丰台区汽车博物馆东路2号院3号楼,时任丰台区人民法院院长张雯环顾四周,连一张办公桌都没有。
短短几个月后,北京互联网法院在这里挂牌成立。此前的2018年8月,张雯被任命为北京互联网法院首任院长。
直到挂牌,11层的北京互联网法院大楼,只有1、2、6三层楼布置完毕。一切都是新的。大楼外墙悬挂国徽那天,张雯一边看着国徽高高挂起,一边对8月刚接到调入通知的法官刘书涵说:“人生难得见证并参与到一家法院的成立工作中,书涵,值得拼一次吧?”
北京互联网法院有50名员额法官编制,目前已任命44名。法官平均年龄40岁,硕士研究生以上占75.7%,平均审判工作年限超过10年。用院长张雯的话说,“这是最好用的阶段的法官。”
这些法官是从北京全市范围内挑选出的,“跟着案子找人”——根据互联网法院受理的11类案件的分布,比如涉互联网著作权案件在海淀、朝阳、丰台各有多少件,做一个总数估计;然后看谁在办这些案子,把案子抽出来的同时,在这些法官自愿的情况下把他们抽过来。
50个员额法官编制,有赖于北京铁路运输法院的基础。不同于杭州在铁路运输法院的基础上加挂互联网法院的牌子,北京采取“撤一设一”的方式,撤销
登录后获取更多权限
网络编辑:柯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