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性做公益,就该低收入吗? 不平等与偏见
有统计数据表明,中国公益从业者中女性占比过大半,但其薪资整体水平较男性而言偏低,存在较明显的“同工不同酬”现象,也就是性别不平等问题。
在公益行业中引入性别视角,公益机构负责人通过不断学习,以开放的心态加强性别平等意识的相关教育。另外,公益机构也需要落实“同工同酬”等法律规定。
责任编辑:吕宗恕
(本文首发于2018年9月13日《南方周末》)
有统计数据表明,中国公益从业者中女性占比过大半,但其薪资整体水平较男性而言偏低,存在较明显的“同工不同酬”现象,也就是性别不平等问题。
在公益行业中引入性别视角,公益机构负责人通过不断学习,以开放的心态加强性别平等意识的相关教育。另外,公益机构也需要落实“同工同酬”等法律规定。
“女性”“公益”“收入低”三个词之间有强相关性吗?能画上等号吗?在很长一段时间里,这个问题一直困扰着包括公益领域从业人员在内的不少人。
近日,知名演员袁立在其微博上发布了一则上海袁立公益基金会招募工作人员的启事,其中写道,“我们希望她是一位女性(因为我们付不起男士的费用,因为在上海你要养家糊口,我们怕耽误了你的幸福)”,“因为是公益组织,也得提醒应聘者,也许你拿不到你预期的酬劳”。
这条微博的评论中,除了对岗位感兴趣的留言外,还有相当一部分声音质疑这是对男女同工不同酬的委婉说辞。更有用户直接发问:“机构是按性别发钱的吗?公益组织就可以公开搞性别歧视?”
多位受访者向南方周末记者表示,这则言论反映的问题属于“性别歧视”争议范畴,却不仅限于此。2015年,中国发展简报发布一份针对中国37家公益机构所做的调研结果表明,在1187名全职员工当中,女性从业人员比例高达67.5%。“男性多从事科技、外交、政治等,女性则做慈善、服务等工作。较多声音认为女性更擅长照顾类工作,这恰恰反映了性别分工和角色定型。”联合国妇女署高级官员马雷军对此现象曾发表过看法。
作为公益行业主要的从业群体,女性一方面在许多机构中占据着领导决策地位。多位受访人员也向南方周末记者表示,她们所处的环境中,社会性别固有的偏见依然存在。
“在公益工作中引入社会性别视角,对公益项目的设计、有效实施都具有非常大的帮助和作用,这既是公益有效性的一个保证,也是对服务对象最大程度的尊重。”调研报告《公益行业中社会性别现状和挑战》这样写道。
数据背后的不平等
留学归来的江苏菲,出国前曾在
登录后获取更多权限
网络编辑:周凡妮